街谈巷议 患者自救和医院急救,不是一个标准
几天前,一篇题为《歌手刘欢突发心脏病,只因做对了一件事,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命!》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各大媒体纷纷转发,以期帮助更多普通民众。紧接着,《歌手刘欢垂死自救经历刷爆朋友圈!全体医生怒了:这样的文章会害死人!》又强势霸屏,急诊科医生历数前文种种不靠谱,欲挽狂澜于既倒。
一边是名人急症现身说法,一边是专业人士据理力争——一时间,屏上交锋刀光剑影,场外观众反复蒙圈,到底该听谁的?仅仅从标题来看,后文(以下简称《怒了》)对前文(以下简称《歌手》)可谓怒斥,作者也直接给出了“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伪科普’”的定论!
然而,细细翻看,却发现内容远不如标题震撼。比如针对《歌手》一文“刘欢脸色突然变白,呼吸困难,坐地不起,这时大家意识到是突发心脏病,然后刘欢老师吃了自己随身带的‘速效救心丸’ ,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命!”《怒了》一文指出“通过上述刘欢老师出现的症状,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突发心脏病’,但是还有许多疾病也会出现上述的症状,如: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急性肺栓塞、动脉夹层等等。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些药是不能乱服用的。”问题在于,没有医生的现场,谁能进行真正诊断和鉴别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和体位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之下不至于危及生命;而急性肺栓塞、动脉夹层,相对于突发心脏病,属于小概率事件,即便是到了急诊室,能否回天还要看运气。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诊断和急救的苛求,其意义实在有限。
更何况,患者一般对自己病史最了解,广东话有句俗话“自己知自己事”,某些用药忌讳可能已从医嘱获悉。
总的说来,《歌手》一文有不那么严谨的地方,《怒了》的反驳也并非全部在线。微信的发圈和转群,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资讯传播出现了如同病毒繁殖一般的革命性变化。而微信公众号,将公民写作的门槛降低到了极致,内容质量的良莠不齐也就在所难免。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党可谓甚嚣尘上,以至于常常淹没了真正的主题。
回到这起因心脏急救而起的笔墨官司,我们应该明白,自媒体时代,不可能人人当医生,也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是医生。所以科普要尽量靠谱,但对于公众而言,越明白的陈述,越易懂,越简单的方法,越有效——只要没有原则性和致命性错误,就没有必要以专业的眼光过于苛责。须知,患者自救和医院急救,其环境条件不同,其标准自然也不能一样……
(作者是广州医疗界人士)
剑客
新闻推荐
体彩公益金用于群众健身设施建设。体彩公益金补助体育传统项目训练。体彩公益金支助体育赛事。去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