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云端”的语 是视障者的甘露

南方都市报 2019-04-17 06:42

来论

胡一刀(时评人)

无论是行万里路还是读万卷书,对视障群体来说都步履维艰。一群来自白云区的志愿者捐出美妙的声音,为视障者架起书山之径,让他们用耳朵听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不用眼睛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这群志愿者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云语者”。据了解,从2017年初至今,共有1131次的“云语者”捐声,完成的有声读物约2200篇,时长300小时,惠及逾千名视障人士。

“云语者”这个名字里的“云”,也许是简单地取自白云山,也可以解作虚拟技术的共享集成“云端”。视障人群通过“云语者”录好的有声读物,获得了和别人“云养猫”一样的乐趣,“云看世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而视障人士却不能像健全的人一般随心所欲地去看。“云语者”的这2200篇有声读物,虽然不能为视障人士的眼中填上色彩,却能用信息填满他们的想象。

一开始,白云区图书馆成立视障阅览室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发现大部分视障人士没有学过盲文,无法阅读盲文书籍,所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让志愿者捐声,让声音代替文字。但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得到的却比文字阅读更多。有声读物近年来在主流市场亦很火爆,正是因为有声读物不仅保留了文字的留白带来的想象空间,也可以带来另一个维度的体验与信息填充,尤其是氛围制造,纯文字和念出来的感觉就很不一样。视障人士的听觉相较于一般人会更敏感,有声读物对他们而言效用比一般人更高。“云语者”不仅帮不懂盲文的视障人士阅读世界,也给懂盲文的视障人士提供了不一样的三维阅读体验,摸过的盲文和听过的书,在记忆中形成的样子,当然是不一样的。

“云语者”不仅让更多视障人士通过有声读物“看见”更大的世界,也让视障人士的需求和存在被更多人“看见”。在日常的生活里,精彩的沮丧的公共的私密的,似乎都是属于健全人士的,视障人士看不见它们,也很难被它们看见。从触屏手机到令人眼花缭乱的app,从微博到微信,从公众号到短视频,这些红极一时的现象级产品重塑了现代人的生活,而这其中的乐趣视障人士却很难体会,很多时候在产品设计中也没有将视障人士的需要考虑进去。就像在白云区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就可以免费阅读“云语者”项目的有声读物,可是,视障人士要怎么一步一步点击进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声读物来播放呢?在这个视障阅览室里,在读屏软件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就相对简单,而自己在家拿着追求流线型的平滑触屏手机就很难了。所以,报道中的唐伯就算刮风下雨也要来“泡馆”,这是作为视障人士的他为数不多的能获得乐趣的地方。

“云语者”,让更多的人知道,不需要付出很多钱、很多时间也不需要很高超的专业技能,无论平日从事什么职业甚至根本没有职业都不妨碍,只需要拿出一点点时间录一段音频,就可以为视障人士有限度地点亮他们的世界。对于“云语者”来说,这样的付出与回报,何尝不是一种被需要的满足。

当然,对于视障人士而言,民间公益和些微的个人努力很暖心,但远远不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视障人士很难被看见,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很难上街。对视障人士的相关教育和心理介入并不多,以至于很多视障人士都不懂盲文,而公共场所盲文缺失和盲道中断、不完整、乱排布都是常态,像导盲犬这样的辅助手段,也很难用得上。南都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很多地方都不让导盲犬进入,其中包括大部分的银行以及公交车。视障人士需要的不只是关怀,还有基本权利的实现。

“云语者”让视障人士“看见”更大的世界,也让视障人士被周围的世界“看见”。希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能弥补视障人士的缺失,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关怀能温暖视障人士的身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新闻推荐

知多D 图片使用 如何避免侵权

关于图片使用,广州市白云区法院法官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问:怎样判断图片网站上的图片是否得到授权?答:根据《最高人民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