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牛杂声名远播 匠人精神就在身边
茶煲家系列漫画□老唐
都市观察
兽兽(市民)
“食在广州”的美誉,并不在广州有多少高档酒楼食肆、顶尖厨师,而在于本地餐饮业出品平均水平之高,其他城市望尘莫及。高手往往就在民间,隐身街头巷尾之中。最近,芳村花蕾路一间小店每逢下午便大排长龙。排队的既有几十年的老街坊,也有看了网上介绍慕名而来的食客游客。这家已有30年历史的老字号“阿婆牛杂”,档主桂珍婆婆近年由于年纪大,将档口交给徒弟接手,现在偶然出山坐镇,立即引来更多人流。
广州有句老话,“牛杂滚一滚,神仙都企唔稳(站不稳)”。一碗阿婆牛杂索价20元,有牛肠、牛肺,还会加入鱼蛋、韭菜和面筋,还会加入阿婆自制的酱汁,吃起来多汁爽口。比起其他牛杂档的出品,阿婆牛杂虽然价格稍贵,但其中的分量、材料,还是让前来帮衬的食客觉得值。
说实话,广州擅长煮牛杂的大小摊档不计其数,要说阿婆牛杂味道一定数一数二,也不见得。而打动我的,是阿婆接受香港电视采访时说的一段话。面对摄像机镜头,阿婆用超级正宗的广州话,娓娓道来成功的不易。当年退休,因为丈夫失业,儿子身体残障,才在好心人指点下,开始了自己的牛杂档生意。推个小车当“走鬼”,推来推去,常常晚上9点也卖不完。而现在,每天只营业几个钟,每人限购两碗(有时一碗),还是挡不住纷至沓来的食客。阿婆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阿婆坦言,牛杂并没有技术可言,手板眼见功夫,最重要的,是用良心去做。她教徒弟,“未教你做牛杂,先教你做人”“这些是吃下肚的,一定要干净到自己能吃下肚、觉得好吃,才让人吃。如果你不处理干净食物,就不要挞阿婆个名(不要用阿婆的名号),不要佗衰我(不要损害我的名誉)!”
阿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常年清晨四点钟起身,落街市选料,两副牛杂,自言“要洗上一天”。一间街头走鬼起家的牛杂店,坚持30年品质不放松,在食品安全引发关注、“黑快餐”屡见报端的今天,说起来真是令人唏嘘———什么时候开始,做生意要讲良心这个最基本的道理,竟成为难得一见的卖点的呢?现在总说什么良心企业、社会责任,这间小小牛杂档在阿婆“治下”,不正是良心企业的代表、社会责任的典范吗?把每一副牛杂洗干净、每一锅炖品做得有滋有味,30年如一日,让街坊大饱口福,且后继有人,把手艺和节操传给年青一代;不必到日本去找“匠人”“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我看到南都的报道说,阿婆现在承认的徒弟只有两个,其中一位,是90后的广州仔阿亮。阿亮拜师的经历也颇为传奇,他想求艺,却找不到阿婆。“2018年一年只出了四次档”,阿亮最后从一个清洁阿姨那里问到了阿婆的地址,经过半年终于成为了“弟子”。阿亮希望未来通过对配方和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把控等创新传承方式,把阿婆牛杂做得更时尚,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广州的传统小吃,更好地传承这一广州传统味道。与时俱进的想法不错,而我更关心的是,阿婆“花一天时间洗两副牛杂”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能否为新一代传承坚持。所谓传统味道,不过是传统手艺加良心制作。摊档可以不起眼,甚至看起来像“走鬼”都无所谓,卫生标准要达到星级酒店标准,全看个人,也不是不可能。总之,让“食在广州”的美誉延续,少不了街头巷尾的餐饮从业者对“良心”二字的执着。
新闻推荐
第12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昨日在广州正式拉开帷幕,于4月15日至5月5日分三期在琶洲广交会展馆举办。预计有2.5万家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