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舞猫”?其实是貔貅 增城区派潭镇貔貅舞被列为省级非遗 扎根校园迎来新生

广州日报 2019-04-16 04:06

队员们拖着道具准备去表演貔貅舞表演貔貅舞的五名小队员派潭镇貔貅舞队在表演貔貅舞。张永木扫码看貔貅舞视频广州文化拾遗

增城区派潭镇一座名为佳松岭的小山村流传着一种特别的舞蹈——貔貅舞,其为派潭镇等客家地区的传统舞蹈节目,又称“舞客家猫”“客家醒狮”。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了270多年,貔貅在增城客家人心中早已扎下了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貔貅舞传承人张永木改变了貔貅舞只传同族的规矩,广收弟子,与弟子钟伟宏将貔貅舞推广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一同传承传统艺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策划、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有段古:“丢了族谱,却没忘记舞蹈”

佳松岭村地处增城区派潭镇,村民近3000人,其中大多数人都为张姓,只有少部分为汤、郭、李等姓。佳松岭村背靠俗称“大佬顶”的高山,张姓族人在山脚平地建起了祠堂、客家围屋,世代繁衍生息。

张永木就是佳松岭村人,他告诉记者,村内张姓族人是从福建上杭迁到新丰遥田最后到达增城的,“因为丢了族谱,很多时间点没法确定。”族谱虽然丢了,他们却没有丢掉另一样融入族人血脉的东西——貔貅舞。

相传貔貅是龙的第九子,它“头像狮身像虎”,是一种以财为食,只进不出的凶猛但吉祥的动物。在增城派潭,貔貅舞活动有两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佳松岭村张古悬拜兴宁貔貅师傅学艺,学成后在本村开馆成立貔貅队,此后该村貔貅舞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客家貔貅造型是以中原貔貅为原型改造的,貔貅舞伴有武术表演,以拳、棍、大刀、双刀、快钯、二棍、排滚等为主,体现出貔貅舞的特色和实用性。张古悬的后代为传授貔貅舞艺术坚持至今,他们除了在本镇开馆教学,还到各镇及从化龙门等地开馆。2007年,镇文化站和区文化馆推荐申报省非遗,同年获“广东省第二批舞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张永木表示,相传貔貅舞流传到粤西及增城地区始于明代,增城貔貅舞的起源一说兴起于明末,一说兴起于清乾隆年间,而乾隆年间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距今约270年。

现场:锣鼓声响全村人出动看貔貅舞

4月13日上午,在佳松岭村客家围屋前空地上,张永木带着他的徒弟一起表演貔貅舞。锣鼓声一响,吸引了不少村民带着孩子前来观赏,没多久,空地上就坐满了人。

记者现场看到,锣鼓锵锵几声,貔貅先舞出场,大头佛紧随其后。貔貅不断地欢腾跳跃、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此后,它便伏在场中间,轻轻地摇头晃脑。沙和尚则舞步缓慢,憨态可掬,先用绿叶逗引貔貅,后来回走动,为貔貅顺毛。整个表演过程有嬉闹、游戏却没有打斗,人与兽和谐相处,呈现出热闹、祥和的气氛。

张永木告诉记者,舞貔貅是有套路的,也就是说“一场舞就是一个故事”。增城貔貅舞以“采青”为主要线索,由五人表演。三人套上貔貅道具,按照一人舞头,两人舞身和尾的方式扮演貔貅。一人戴上猴子面具扮演孙悟空;另一人戴上圆形和尚头套扮演沙和尚。

在貔貅舞正式开场之前,通常有一个“打四门”的仪式,即表演者拜四方土地神。貔貅在未正式着装的沙和尚的带领下,在锣鼓伴奏下进出“狮门”一次。正式表演则由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树叶的沙和尚逗貔貅入场开始。同时,孙悟空也进场,开始表演。貔貅会就地表演跳跃、翻滚等动作,同时,在锣鼓伴奏下,与沙和尚、孙悟空有节奏地表演一套程式,如拜山、出山、逗猴、采青、归山等。

据张永木介绍,这是因为貔貅舞起源于一个传说:唐代,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途经岭南,发现该地区客家山区人民深受瘟病之苦。因此,唐僧派孙悟空前往昆仑山舌燕洞去降服洞中的一头狮子。唐僧将七月初七定为狮子诞辰,并于此日带领徒弟和狮子下山,为当地客家人驱瘟驱灾。据说后来表演中的沙和尚实际是唐僧的化身。所以,无论表演怎样变化,当中一定有沙和尚和孙悟空两个角色。

“过年过节都舞貔貅,我们是看着貔貅舞长大的。一听到锣鼓声音,孩子们就知道了貔貅来了。”一位村民说。“我们外出表演貔貅舞,很多人喜欢。”13岁貔貅舞表演人张良说,自己一定要认真练习貔貅舞,让更多人感受到貔貅舞的魅力。

传承

口传身教貔貅舞老艺人大多散居

貔貅舞最早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据老艺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舞貔貅最兴盛的时期,男女都可表演。当时,增城客家地区舞貔貅的锣鼓声不绝于耳,盛况空前,每个区(相当于镇)都有貔貅队。

上世纪80年代,增城的大部分乡镇不再表演貔貅舞。2000年后,佳松岭村民重燃对貔貅舞的热情,在第四代传人张永木和张文亮(已故)的带领下,组建了增城派潭镇佳松岭村的“翠英堂貔貅队”,之后又成立佳松岭村的舞貔貅培训基地。2007年,张永木师傅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貔貅的传承人,佳松岭村舞貔貅队也逐渐成长为派潭镇声誉较好、威望较大的一支团队。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张永木11岁就开始学习舞貔貅,今年67岁的他仍然身手灵活,给徒弟讲动作、做示范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含糊。

张永木向记者介绍了舞貔貅的一种礼节,即在开始舞之前,会用一个“久仰”的手势来表达对对手的尊敬,这个手势背后大有学问。“故事来源于《西游记》,孙悟空与如来对抗时,跳到如来的手上后被压五指山,故而手势中的五指代表五指山,拳头则代表昆仑山。先有五指后有昆仑,故五指包昆仑,现在人们只知道这个手势,却不知道这个手势的含义,学舞貔貅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学会尊重对手。”张永木说。

目前,增城客家居民已达30万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宁西等地区。现在,增城貔貅舞队已非常难寻,会表演貔貅舞的艺人大多散居,有需要时再被召集起来进行表演。在增城派谭镇,只有张永木领衔的貔貅舞队算是一支完整的队伍。

貔貅舞进校园简化套路方便练习

面对传承难的问题,派潭镇文化站老站长张淀渊想了一招:“从学校入手,给舞貔貅换新土壤。”在派潭文化站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2009年,派潭中学成立了舞貔貅社团,并于2013年成为舞貔貅区级培训基地。

过去,貔貅舞主要是父传子。且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传同族男子,不传他姓,但这条规矩在张永木手上被打破。“貔貅舞要发扬光大,必须后继有人。”他说。毕业于广州大学的钟伟宏就是张永木他姓徒弟中的佼佼者,其为增城区派潭中学的一位中学老师。2004年,钟伟宏正式拜师张永木学习貔貅舞技艺,2009年至今,他和张永木一起在增城区派潭镇各中小学招收貔貅学徒共376名。近年来,派潭中学的舞貔貅社团在学校的众多社团中脱颖而出,社团人数保持在30~40人,高一、高二的学生是舞貔貅社团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钟伟宏个人善于在舞高狮时用圆滑的左右交叉手、舞低狮用手腕力旋转、左右脚小跳步等方式来展现貔貅的神态。他精通锣鼓钹三种乐器,并对前辈们传下来的曲乐进行了整理,写成了简易的乐谱,让学生们更易懂。“传统舞貔貅一整套做完差不多要两个小时,在校生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学习,所以将其拆分为几段套路,方便练习。”

小资料:增城貔貅舞

道具:先用泥巴做出貔貅的头部模型,然后在模型外表贴硬纸板,一层一层粘贴,共贴十层;然后在此之上贴三层布;最后再在其上贴硬光面纸。待纸张和泥巴模型干燥后,上色并涂一层桐油。此时,在模型边缘嵌入一个竹篾编织的边缘,并取出已干燥的泥巴模型。另外,貔貅颈项和身体主要部位用不同颜色的布块拼接而成。貔貅的最尾端有一根与貔貅身宽一样长度的细棍固定,以便负责舞动貔貅尾的人固定身体。

外形:增城的貔貅道具外形独特——除了长长的“猫身”,圆圆的脑袋上却是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现存的“猫头”基本有两种,一种在头顶有一支独角,另一种则没有角。增城貔貅舞的角色较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悟空)。

特色:增城貔貅舞中的貔貅,即客家猫,有性别之分。通常,如果出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则代表“猫妈”和“猫仔”;若只有一只“猫”出现,则是“猫公”。

新闻推荐

王永义 小辑

王永义,号北松山人,又号半丁斋,辽西草堂主人。辽宁人,祖籍山东。增城区美协副主席。2005年,作为增城市政府引进的十位文艺人才...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