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00年,探访增城明代书院遗址 明代莲花书院为明代大儒湛若水所建,是2018年广州五大重要考古项目之一

信息时报 2019-04-13 01:01

▲明代莲花书院遗址分布在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摄 牡丹纹瓦当。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信息时报讯 (陈川 通讯员 穗文考)位于增城南香山的明代莲花书院为明代大儒湛若水所建,这个遗址是2018年广州五大重要考古项目之一,被评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4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遗址现场,跟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莲花书院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易西兵,走近历史现场,感受这个有着近500年历史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

现场直击

感受明代学子读书生活场景

南香山是增城西部最高峰,明代莲花书院遗址位于约200多米处的半山腰。

“这个书院选址非常好,背靠南香山的主峰,站在遗址的高处远眺,还能看到东江。虽然只给我们留下断壁残垣,但还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挖掘的时候就感到心旷神怡,想象当年的学子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无旁骛地读书。”易西兵回忆起挖掘过程依然震撼。

发掘解密

书院建筑基址结构与相关记载吻合

据介绍,莲花书院遗址的勘探工作始于2016年底,当时根据湛若水的文献判断,南香山应该有个书院。2018年3月-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莲花书院重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总体揭露面积约1800平方米。

据该遗址发掘项目组张百祥馆员介绍,考古清理清理房址4座、石墙43段、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及路面1处,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除少部分为清代、民国遗存外,其他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

明代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呈中轴对称结构,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

书院的建筑布局清晰。沿着中轴线,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第二、三级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这些结构与湛若水的《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相关记载吻合。易西兵介绍,从书院遗址可以推测当时学子的读书生活场景,书院下面还有田地,可以为学子们提供口粮。

出土遗物中,有一件“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红砂岩材质,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其中“泉翁”指的就是湛若水,“乙巳”为干支纪年,结合湛若水的生平,可确定该“乙巳”年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与文献记载吻合,从而确认本次发掘的遗址就是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

易西兵介绍,莲花书院是湛若水70岁时开始兴建,历时三年完成,所有物料都要从山下徒步搬上来,可以想象建造过程的艰辛。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明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湛若水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创办过40余所书院,广州城区内就有几家,可惜都已经不存,莲花书院是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

保护利用

未来将开放供民众参观

易西兵介绍,莲花书院遗址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莲花书院的正堂、偏堂、讲堂、门楼等基址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文物考古单位正积极协助增城区政府及永宁街道办,对莲花书院遗址开展保护利用工程。目前除了少部分位于四层平台的柱础,其他文物已运送至文物库房妥善保存。易西兵说,这些柱础的结构及雕刻都十分精美,将保留在原地,今后供观众参观。

易西兵介绍,希望在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未来公众将有机会走进遗址。

新闻推荐

挂绿路待行区启用 交警教你怎么走

挂绿路路口设置的待行区。本报讯(记者朱丽婷文/摄)昨日,记者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增城大队获悉,荔城街挂绿路路口待行区于今日...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