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舞中华》 华师大师生把岭南原生舞蹈搬上舞台 今晚广州大剧院“南粤风情舞”看点十足
瑶族长鼓、梅州席狮、潮汕英歌……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原创的岭南非遗舞蹈专场《粤舞中华》将于今晚登陆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一台古风热土的“非遗”舞蹈将带观众领略形态多样的非遗文化和舞蹈精粹。
■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首演《傩舞》的主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舞蹈特别的地方在于要展现非遗文化的根与灵魂,期间的采风和调研过程要比其他类型舞蹈更加艰难,希望通过努力能把这些面临失传的非遗舞蹈传承下来。
据了解,《粤舞中华》是以保护、传承中华文化为宗旨,利用岭南大地上的非遗传统舞蹈为创作源泉,在舞蹈系经过13年的研究整理的30余种非遗舞蹈中,提取了广府、潮汕、客家、粤西等地区少数民族的25种“原生”舞蹈素材,用舞动的身体语言,对其进行舞台艺术性改造,让它们在舞台上“活”起来。《粤舞中华》包含了《舞火狗》《月见陌乡》《请茶歌》等作品,所有作品均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创作,其中部分作品在中国舞蹈“荷花奖”、岭南舞蹈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粤舞中华》的作品均是师生深入民间亲临实地去采风调研并对搜集元素进行系统性学术理论梳理后创作的舞台作品,过程中他们感受当地视听素材,体验老艺人、传承人原汁原味的动作语言,深挖不同舞蹈形态背后的文化历史、民族故事。《舞火狗》创作团队曾拜访田瑶族乡杨屋村 83 岁高龄的“舞火狗”传承人谭松娣老人,关于“舞火狗”的历史故事,谭松娣介绍道,“古时穷,只能采黄姜叶来做衣裙遮体,现在扮火狗仍然要穿树叶衣,是为了不忘祖先的艰难”。《席狮逗趣》团队曾与传承人释宝华师傅探讨“席狮舞”的舞台化和原生化,释师傅表示:“将‘席狮舞’舞台化后,在服装的配色方面要比原来的鲜艳些,袖长改短,以便更好地完成演出。舞台创作要有,但原生形态是根,一定要保留起来,让其有迹可循。”除此之外,还有《月见陌乡》的“蹬跳相会”的钱鼓舞故事引入、客家《请茶歌》“打杯花”与“茶”的巧妙结合、黎族《海椰林》的“亦人亦海亦椰林”等。
对于此次创作的难度,《傩舞》的主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非遗舞蹈主要在于展现文化的根和灵魂,而其中风格性特征是最难去把握的,我们在风格性上进行了原生形态的提炼,在保护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做了改编,以传承和保护为出发点,没有破坏它的原生形态,但原生形态和艺术加工中间的度比较难把握,《傩舞》的创作我们就一直在找这样的度,改了七八个版本,很累很辛苦。”
据了解,此次《粤舞中华》拥有200人的阵容,不仅编导、演员队伍庞大,而且涉猎了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历届毕业生,部分作品出自学术论文的实践成果,在团队构成中也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共推互进的特点,体现了互通互联式“朋辈教育”的教育理念。
新闻推荐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余燕红通讯员高三德清明时节外出踏青,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