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一辈子 他捐出毕生积蓄 卢永根院士:保存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 在病床上学习研究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
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礼上给卢永根的颁奖词是: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这是对卢永根科学家、校长、老党员、毕生积蓄捐献者多重身份的生动概括。
作为科学家,卢永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作为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心系祖国,一辈子都在用行动践行当年的入党誓言。
作为毕生积蓄捐献者,他捐出880多万元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生于兵荒马乱之际,年少时目睹日寇暴行,卢永根对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他无数次说,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他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通讯员杨志群、方玮
倾其所有:捐赠毕生积蓄身后将捐赠遗体
2017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郑重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下名字,两人共捐赠毕生积蓄合计880万余元给华南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这是华农校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当时卢永根已生病住院,为此次捐赠,特意从医院来到银行。仅在其中一家银行,转账业务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此前,人们知道卢永根是中共党员,是中科院院士,是华农校长,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现在,他是感动华农校园的一位老人,直到成为201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徐雪宾教授回忆夫妻二人商量捐款的经过:卢永根身患重病住院,徐教授聊天时问起身后对存款的处置,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徐雪宾心领神会,马上回答:“好!”——两个字的简单交流,毕生积蓄处置完毕,夫妇俩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充盈其间。
他们不但把钱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还把身体捐给医学事业。
早在患病之前,卢永根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他表示,作为中科院院士,作为共产党员,捐献遗体是为党和国家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徐雪宾教授早在几年前就办理了遗体捐献卡。
捐赠时的慷慨与卢永根平时生活的节俭形成鲜明对照。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夫妇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家具,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在他们家房子里,找不到一件新式的家具,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几张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这些简易的家当,已经陪伴他们半个多世纪了。“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卢永根说。
在入院治疗前,年过八旬的卢永根夫妇家里没有全职保姆,都是自己打饭或做饭。卢永根几乎每天都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家国情怀:三度国外探亲和访学均选择回国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的一生。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卢永根曾三次到国外探亲和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选择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拒绝了。众人问他为何不选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卢永根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他曾公开发表文章说,“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卢永根认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所理解的政治就是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
卢永根不但坚信只有祖国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感染带动身边人奉献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留学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作为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他保存了华南地区富有特色的野生稻基因库。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卢永根的导师丁颖教授被誉为“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之父”,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而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也在2017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一门三院士”,传为佳话。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做了13年华农校长。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动了华农跨越式发展。
对即将出国深造的每一位教师,卢校长都要与其促膝谈心,勉励他们早日学成归国。“学成报国,学成归国,这是最根本的。”
担任校长期间,卢永根实行破格晋升,打开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被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已成为学界、政界的优秀人才。
“在那些不为人见的日日夜夜,他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在担任校长期间,卢老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从政。
奋斗终生:病房变成临时党支部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在乡下时,卢永根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在乡下待了近两年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
在岭英中学,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语文老师林莽中(萧野),并经他介绍到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在卢永根看来,培侨中学的三年时光,他从一个无知的青少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中毕业,党组织决定安排卢永根回内地,到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到广州去迎接解放。就这样,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他成为年轻的革命者。“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无论他的身份是院士,还是校长,党员的身份永远高于一切,卢永根一辈子都在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也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2017年年初,卢永根向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提出申请,由于他长期住院,无法回单位参加党支部活动,建议成立临时党支部,让他能每月交党费、每月过组织生活。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党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他在病床上坚持认真研究、学习。
新闻推荐
微改造“绣”出新广州 今年将推进10个重点微改造项目 连线连片打造亮点片区
图为今年春节期间游人如织的永庆坊社区广场。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摄微改造后的德欣小区,居民在风雨廊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