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外销银器 匠心独运 银光魅影

湛江晚报 2019-04-08 09:18

清代外销银器。银透雕提篮。对我们一般人来说,“银子”的意义就是货币。但从古到今,都存在着这么一种人:他们把白花花的银子,用工具、火焰和溶液,变成各种精美的器物,比如杯子、花瓶、项链、雕塑。经过他们的手,“银子”就不仅只有通货的身份,而且进入了艺术的领域。有那么一段时间,广州这个南方大港,聚集了这一行当无数的高手。他们共同造就了一个外销银器的辉煌年代。

●外形遵循西方口味

有研究者这样写道:“中国出口银器不是一夜之间改变自己来迎合西方市场的需求,而是中国几百年工艺传统的产物。它的外形遵循了西方人的口味及需求,但它的加工工艺、制作技巧以及设计语汇无疑是中国的。”

欧洲人对于中国银器的迷恋,可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早期来华商人在中国的官绅家庭,特别是在行商家庭中做客时的美好观感。很多外国人在他们留下的著作中,表露过对这些富裕的中国家庭里那些做工精美、用料考究的金银器皿的兴趣。比如一位法国海军船长就曾写道,“行商宴会上,在各种银质餐具中,有一种小勺,形状做得非常适用。酒被盛在镀金小银杯中,小银杯的形状像古代的花瓶。手持银质酒壶的仆人们不停地为客人们斟酒。”

其实欧洲自古以来也有使用金银器的传统。从欧美博物馆中收藏的那些精彩艺术品中,我们可以一睹相关技术发展到了何等水平。但这并不妨碍初到中国的欧洲人被熏染在这种东方情趣的氛围中,被陶醉、被征服。毕竟,对于美,对于艺术,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是与不断地求新逐异的心理相关联的。无论是返回故乡,还是长居中国,对于欧洲人来说,从中国采购一些日用、装饰或者具有仪式感的银器,都不失为一种既合经济成本又能彰显个人品位的行为。在很多时候,这些来自东方的银器,还成了主人人生履历的证明物。

●银器十分精细出色

大致从明代开始,广州工匠之巧已名闻天下。《清代走向世界的广货》一书中指出,广州十三行成立后,行商所设的商馆区,形成了一个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

清末那些到访广州的欧洲人这样写道:“(广州)店铺的银匠能制造任何物品,由小小的一只盐羹匙到整套餐具,都能制造出优美的效果……这里的银器十分精细出色,而价格则很低廉。这些银器本质上的价值可和欧洲同样物品比美。”

一般来说,西方银器较中国价钱昂贵,款式又不合中国欣赏习惯,因此银器的文化交流主要是由中国传入西方的单向交流。当时的外销银器一类是纯西方风格;另一类是西方式造型,中国式纹饰。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无论哪种风格的外销银器,通常都采用订制的方式完成。一些研究者指出,出口到西方的银器从来没有形成过规模,从来没有成为常规货物的一部分。所以绝大多数现在可见的外销银器,是欧洲的客户委托来华的船员们所下的私人订单。它们被放在船长或其他船员的个人行李里或者商船主特许使用的货仓中,被带回欧洲。

(辛文)

新闻推荐

大连难求胜 人和四连败

新华社南京4月7日电(记者/王恒志)2019赛季中超联赛第四轮7日结束战罢,大连一方队主场落败,新赛季仍难求一胜,上海申花队则在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