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课”上懂得生命可贵 广州大学教授将“生死学”搬上课堂 希望学生通过直面死亡修复悲伤珍惜生命

广州日报 2019-04-03 03:59

胡宜安老师在给学生上“生死课”。19年来,这堂“生死课”备受学生追捧。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人与人之间,谁可能先遭遇死神?如果现在给自己预立遗嘱、写墓志铭,你会如何下笔?19年前,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打破死亡忌讳,将“生死学”搬上课堂。19年来,这堂“生死课”备受追捧,由线下开到线上,从只有40名学生发展到如今同时有2万人听课,让更多人懂得生命的可贵。不久前,“生死学”课程还获评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现代人公开谈论死亡,往往只在医院、火葬场、太平间等场所,死亡是国人讳莫如深的话题。19年前,胡宜安决心开一堂“别人没有讲过的课”,这便有了“生死课”。

一开始,胡宜安担心选课的学生人数少,不足以开班。但第一年,就有40个学生选修了“生死学”,这令他喜出望外。他调查发现,选课学生中,有人对课程很感兴趣,有人遇到生命困惑想寻求答案,有人则遇到亲人离世不知如何走出悲伤。早些年,曾有人质疑胡宜安在作秀,还有人把课程称作“奇葩课”,但他坚信自己的决定。在胡宜安眼里,生死是人生大事,死亡好比人生的导师,知死方能更加敬畏生命,努力奋斗,珍惜感情。

这学期的每周三晚上,胡宜安准时和学生们在“生死学”课堂上相见。座无虚席的课堂内,胡宜安拿着话筒边走边讲,时而将话筒递给学生,并抛出问题互动——“我和你,谁可能先遭遇死神?”“想象一下,你和你的爱人老了,你希望谁先死?为什么?”

他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别具一格——为自己立遗嘱,写墓志铭。这已是“生死课”的“例牌”,也是他特意为学生安排的“死亡练习”。“让学生写墓志铭、立遗嘱,就是希望学生能直面"我"的死亡。”胡宜安说,有学生告诉他,立遗嘱时才发现死亡与自己如此接近。

大二学生温慧雯说,在上这门课之前,她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平时在家里,一说到“死”这个字眼,家里人也会以“不吉利”为由制止她。但在课堂上,他们可以谈自己对死亡的疑惑,老师也会尽力解答。

如今,“生死课”已从线下开到了线上,这学期,在几大网络课程平台上,有约2万人选修该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对此,胡宜安深感认同。他说,面对死亡,我们还缺乏文化准备,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当下,更需普及死亡教育,让民众明白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尊严。

希望“生死课”成为必修课

清明节是死亡教育的契机

胡宜安说,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死亡极度排斥,人们希望将死亡从生活中彻底清除,不留任何痕迹。在“生死课”上,胡宜安带领学生们认识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本质,学习临终关怀、悲伤修复、自杀干预等内容。在胡宜安看来,死亡是人生的导师,认识死亡,才能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奋斗,珍惜感情,学会爱。

胡宜安告诉记者,以前中国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缓慢,孝的观念让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孤独,许多问题也可以通过传统方式来解决;但进入现代社会后,面对死亡,我们还缺乏文化准备,尤其是现在老龄化程度加深,更需要普及死亡教育,让民众明白生命的本质尊严在哪里。

回首19年讲授“生死课”的历程,胡宜安认为,“生死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语境,他和学生们可以一起探讨生死。“这些东西现在不一定有用,但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可能就会从脑袋中提取这些信息。如遇到亲人去世要怎么面对?面对死亡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胡宜安介绍,英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立法规定要从小学开始实施死亡教育,通过感性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死亡;美国还有死亡博物馆。他希望,中国的家长和学校也能对孩子们从小就循序渐进开展死亡教育,以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让他们认识死亡,懂得生命的可贵。

胡宜安说,人们可以在清明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里接受死亡教育。“传统的死亡教育往往采取比较独特的形式,一般不明讲死亡问题,而是通过大家都容易接受的形式,如清明拜山和踏青相结合的方式让人去感知死亡。”不过,胡宜安指出,这种教育的方式也有一个缺憾,因为它的对象是客体化的,人们思考的是亲友的死亡,其意义在于寄托人们对逝者的哀思,但很难让人直面自己的生死。

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胡宜安分享了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2007年5月初,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口突然被车撞倒,昏迷了一刻钟。那一次,他差点就撞上前方堆砌的砖块,“如果那样,可能就没命了”。捡了一条命的胡宜安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会:“人生无常,生命脆弱,随时可能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把生命夺走。悟了这些,就不在意得失了。”

除了立遗嘱、写墓志铭,胡宜安还希望能够通过更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们认识死亡。“我想有朝一日能带学生去火葬场、殡仪馆观瞻。当学生们看过火化过程,就能最直观明白一个人死后是怎么烟消云散。”他希望,将来“生死课”能够成为必修课,如果能在白天开课,这些做法就容易实现一些。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我希望把我的器官都捐献出来,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来让别人继续他们的生命和意念,然后把我的躯体埋在家乡山上的木棉树旁,用身体来滋养一方土地和树木,当树木长大,我也可以在风中飘扬着微笑着。”

——学生的“遗嘱”练习

新闻推荐

B11B12清明假期增加班次

为满足市民清明节期间扫墓出行的需求,广州公交集团BRT管理公司将适时加密途经银河公墓的2条公交线路B11、B12发班班次。根...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