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的“开杠” 让“喷喷”可能比“夸夸”更有价值
茶煲家系列漫画□老唐
热点胡一刀(时评人)
前不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派出辩论代表队进行了一场“神仙辩论”。围绕辩题“夸夸群和喷喷群哪个更有用”,正方清华大学认为“夸夸群”能让夸的人和被夸的人产生双倍快乐,显然更有用;但反方北京大学支持“喷喷群”更有用,因为不仅可以让喷的人释放压力,被喷者也得到中肯的建议,接受多元观点。据此,南都NDX实验室发起了“热点站站队”投票。调查显示,其中超过七成参与者支持正方,认为“夸夸群”更有用。
“夸夸群”为什么比“喷喷群”更受欢迎,甚至取得了碾压式的优势?“生活已经那么艰难了,何苦还喷呢?不如多夸夸,给身边的人带来多一些善意。”某网友的心声可谓很有代表性。在我看来,除了如今社会整体压力大于过往,大家都抱着“人艰不拆”的善意外,还与我国“少种刺、多栽花”传统文化有关,除非关系比较亲密,一般都不会直陈其短板,以免造成难堪、让双方下不了台。
但对于美言来说,我觉得实在有必要分清哪种是纯属客套,哪种属于真心点赞。有段子说,“年轻的时候去了一趟广州,从此在一声声的靓仔中迷失了自我。后来长大了,为了找回初心再一次去了广州,结果在一声声老板中堕落了”。虽是调侃,但却也说明不要把礼貌过分解读,以免自我感觉太过良好,自视过高,结果遭遇不小的打击。
事情的另一方面则是,“物以稀为贵”,批评或者说“喷”正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喷”,要比不着边际、失去焦点、泛滥的“夸”更有价值,虽然被告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不习惯批评别人和被别人批评,批评的技巧不够纯熟,要么让人意识不到“喷”的积极正面的意义,要么虽然认识到了,但却呈现出“知”和“行”的分离。需要澄清的是,“喷”不完全等于批评,而是有更多互动式的“开杠”,这种多元观点的碰撞,对个人认识来说无疑是一种增益。
由此可见,“夸”与“喷”之间也很难定义谁好谁坏,对于被严苛对待、喷惯了的人,夸一夸是极好的。但对于另外一些人,被夸惯了的,夸的边际效应在迅速下降,还不如换换口味,时不时喷上一两回。就学生来说,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差一点,不妨多夸多赞,但对于成年人来说,该喷的时候建议就要喷,否则不长记性。反正,是夸还是喷,得因事因地因人制宜。个体不同,则意味着表达和接受的方式不同,正所谓一个人的粗话是另一个人的抒情诗,一定程度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除了场上的“夸喷之辩”,还衍生出了一个场下的高校定位之辩。有网友质疑如今国内顶级高校的治学精神以及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点。“站队”投票结果显示,有13%的人坚持大学生应该把目光放在学习和国家大事上。类似的观点并不新鲜,高晓松就曾在奇葩说的节目中质疑过一位清华学生,认为他不应该过多关注“找什么样的工作”这样的小问题,要有国之重器(顶级名校)的担当。一个显然的事实是,“神仙辩论”不是清北辩论的全部内涵,只是其中的“浪花”一朵,关注大学生的内心,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哲人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一如高校学子既要关注大问题,也要关注小问题,就像对个体而言,既要夸,也要喷。毕竟,这两种社交的内在性质其实是共通的,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调侃和娱乐之中释放压力。释放压力是极好的,何必太过在意具体的方式呢?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肖思思廖君董小红“天啥时候亮?”“早晨睁开眼,不确定自己到底睡着了没有。”“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