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广州水巴争议,还得让数据说话

南方都市报 2019-03-27 12:02

短评

近一周,广州水上巴士班次调整的新闻引发不少关注。首先是广州水巴班次突然减少,运营方广州客轮公司将一部分公交属性的水巴改成观光属性,却并没有提前通告乘客,导致不少乘客到码头后才知道。到达码头的乘客没能坐成水巴也就算了,售票员还推荐他们搭乘票价为30元,也就是原先2元票价15倍价格的观光水巴,引来不少乘客的不满。

客观来说,在国内拥有水巴的城市中,广州水巴运营的规模是最大的,班次也是最多的,公交属性也是最强的。这跟广州这座城市水系发达、居民需求较强密切相关。不过,考虑到水路交通总体上速度较慢、班次不可能太密,所以水巴早已不能担负起城市日常出行的主要功能。广州水巴日均客流量在4万—5万人次之间,而地铁一天的客运量在700万人次左右,也就是说,广州水巴一年的载客量,地铁不到3天就完成了。

从效率上看,水巴肯定比不上地铁、BRT和公交车。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城市发展讲求效率,这也是水巴减少、地铁增多的根本原因。在解释为何减少水巴班次、调整路线的原因时,广州客轮公司和广州市交通运输局都表示,地铁开通之后,水巴客运量明显降低。的确,地铁与水巴在同一个空间内存在竞争,地铁在总体上完胜,应该没有疑问。

不过,宏观背景是一码事,具体水巴该如何调整,又是另一码事。需要指出的是,水巴是一种公共交通,由广州市属国企子公司负责运营,并享受财政补贴和执行票价限制政策。从这些基本特点来说,水巴的停或开,开什么线路、调什么班次,都是一个关乎非常具体的民众利益的事情。一旦涉及调整、停开问题,这不该是交通运输局能决定的,也不是广州客轮公司能决定的,而需要广纳相关民众的意见,一起进行讨论。但是,至少这一次调整班次和时间,决定是专断的,乘客的声音没有汇入决策圈。

再者,水巴运营必然是亏本的,财政补贴要跟上,这一点并没有大疑问。但具体该补贴多少,不能简单估算,然后给个整数。在媒体追问之下,广州客轮公司自曝账本:水巴运营每年成本约1.6亿元,年收入1300多万元,缺口接近1.47亿元。尽管政府补贴了9500万(2018年),但是依然无法填补空缺。

水巴运营可以有公共属性,但不能成为慈善事业,也不需要有人充当活雷锋。如果水巴运营方发现,现有的运营班次、路线压力太大,必须做出调整,那就公布整个运行的收支,向政府、人大和公众表明自身困境。假如经过充分审计、讨论,水巴运营方的亏损不是因为运营能力低下,而是由于不可抗力(例如客流大量流向其他交通工具、价格管制)所致,那么改革将是一蹴而就的。

正如开头所说的,广州水巴的路线、班次密度都是国内城市首屈一指的,这实属难能可贵。但是,如果水巴运营本身的确遭遇下行压力,减少班次并非不可以。正如马车让位于汽车,水巴走向观光属性也非常正常。唯一的问题是,这是一个公共议题,运营方需要拿出详细的数据,来证明巨亏不是企业的责任,一年索要巨额补贴一点也不多。

新闻推荐

联合检查规范 排气检验行为

市、区组成检查组本报讯(记者樊芸通讯员钟建涛)3月20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