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个孩子 27个“妈” 走近康复实验学校里照顾特殊孩子的老师们
在王志红的眼中,这些需要照顾的孩子可能会比较调皮,但都很单纯。残联30载迈向新时代
在广州康复实验学校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小儿麻痹症、重度肢体残疾等症。全校有195名学生,其中63名住校,而该校27名生活老师就成了他们的“妈妈”——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还要手把手教会他们生活技能。在今年广州市残联成立3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倾听他们的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通讯员杨希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实习生廖明璨
“他们都很单纯”
从王志红的家到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步行只需要几分钟,每天早上7点,她就会准时出现在学校宿舍里,为孩子们穿衣、洗漱,引导孩子们叠被,然后把他们送到食堂喂食,再送到所在班级对应的楼层上课。她负责的女生宿舍,一共有24个女生,最小的刚刚入学,只有几岁,大的也不过十多岁。
这些学生无一例外都是残疾人,患有脑瘫、唐氏综合征、小儿麻痹症或者其他重度肢体残疾等症。晚上孩子们睡不着时,还会不时发出令人烦躁的哼哼声,然而这在王志红看来并不算什么。“其实他们都是普通孩子,只是有些孩子可能会比较调皮,但是都很单纯。”王志红笑着说。
即使在晚上也有老师全程护理
给孩子们洗漱穿衣并非易事。即使是最基本的动作,王志红都得分解教学。比如穿裤子就有一套口诀:“一二三,提裤子;四五六,穿裤子。七八九,整理好;十个手指真灵巧!”
在众多生活内容的教学中,最难的之一是教孩子们吃饭,“很多孩子刚入学时甚至什么都不会,也没有自理能力,光吃饭有些孩子就得学一个学期”。不过,有些孩子也会表现出特别的天赋,“有个孩子走路都需要双手支撑,洗脸刷牙都很艰难,但下象棋却非常厉害”。王志红说,这些小惊喜增加了她的信心。
除了上午带孩子学习整理内务外,王志红还得负责课间孩子的转移——如果孩子们要上厕所,她得帮他们转移到厕所,然后再引导他们回到座位。
像王志红这样的生活老师共有27人:24位女老师,3位男老师,他们成了孩子们学习日常技能的“爸妈”。即使在晚上,也有老师们全程护理。
46岁的张云杰是学校生活护理部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最早的一批生活老师之一。自医学院毕业后,她就来到当时的康复实验学校前身。张云杰说,刚进来时她才27岁,如今已经46岁,而这一行,现在却对年轻人吸引力越来越差。
之所以难招年轻老师,一方面可能是年轻人的细心度不够,另一方面还与孩子们的多样需求有关。
“只有我懂这个孩子”
今年51岁的李慧也是第一批来到广州康复实验学校的生活老师。相比文化课老师和康复治疗老师,李慧更多是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并不给孩子们上课。不过,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养成却缺不了她。
15年的从业经历里,李慧心中最牵挂的是一位名叫阿生的孩子。他没有父母,靠姨妈和外婆抚养,患有脑瘫,是第一届学生,2013年从学校毕业。“很多人跟他沟通时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就我一个人懂。”李慧说。
“平时我会特意照料他,时不时会给他送一些衣服,家里有吃的也会给他带一份。”李慧说。不过,因为生活老师与家长们联系并不多,所以她并没有孩子家长的联系方式,“他毕业这么多年了,我总感觉心里对他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直到去年教师节前夕,她兴奋地给记者发来信息:“阿生联系到了,他2013年从这里毕业后,一直是在姨妈监护下生活,今年23岁了,他现在走起路来也比以前好多了,也不那么流口水了,听其姨妈说,现在为他买了房,还准备找女朋友呢,我真的好开心呀!”
新闻推荐
并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智慧交通指挥中心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在随后召开的协商座谈会上,曹志伟等5位市政协委员和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