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粤语民谣诗联记趣(下)

番禺日报 2019-03-23 08:19

旧时代,平头百姓每遇逆境或到了人人必要过的生、老、病、死四关之时,往往求签问卜烧香拜佛,请能“穿行阴阳两界”的神职人员代神灵“指点迷津避过凶险”,最常见的是“病关”中患者被折磨得痛不欲生时,人们便会求助于和尚道士巫婆神棍,最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的是这些“神灵代言人”在家中开坛作法,他们会一边装模作样做动作一边念念有词说唱歌谣“传达神意”。

不少老人至今还记得一二,如“冤有头债有主,报冤报仇咪摸错门口。若然不走神佛显灵,捉你去阎罗地府斩鬼头!”随即烧神符于碗内,顺手加一撮香灰要病人和着清水服下。跟着安慰几句收下礼金也不忘将祭神的熟鸡、猪肉、果品等一一收入袋里才出门而去。故坊间流传着一句带刺口头禅“成日喃呒为只鸡。”其实不少人最后还是要由医生“善后”才得痊愈。于是无神论者们就出来与神职人员大唱反调:“拜神婆拜神公,装神扮鬼发嗡风。拿抓香灰能医病,使乜医生下苦功!”一些人也渐渐被警醒,请医生治病的多了饮“神茶”误事的少了。

所谓童言无忌,孩子对粤语歌谣、顺口溜等白话文体既钟爱也记得特别深刻,随时随地想讲就讲想唱就唱,常常引得大人乐不可支。各个时期的民歌童谣多是有着社会背景或生活缩影,或者还可以说“具有时代精神”。

满清执政后,对汉人下了死命令:改穿清服,男子要前额剃光后脑梳长辫,否则“留发不留头,杀无赦!”至令一些宁死不改明朝发型的汉族男子血染街头!但在此同时,人们也听到坊间有童谣唱“一条辫后枕留,好难睇呀丑丑丑!”反之,到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反动统治,民国政府颂命,“官民人等一律将满清强加于人的耻辱辫剪去,否则留辫不留头,杀无赦!”很快,坊间又有童谣唱“长条辫,做清狗,正衰公,斩你个头,人人开心怕烂手,拍烂手!”

抗战期间,人民群众编了不少痛斥日寇、汉奸的粤语歌谣对惩恶除奸励志抗日起到一定作用。笔者从长辈的忆述中录下几首与新旧街坊们分享怀旧之情。

其一,1939年4月,市桥商会会长大汉奸刘海筹,带领日军进驻市桥东涌路黎家祠。不几天,首先从东涌路的横街直巷里有童谣传唱:“刘海筹,唔知丑,做汉奸,如做狗。带住啲"罗白头"(广府人对日本军的鄙称),到处乱咁搜,人民打狗就快莅,要你一镬熟时无地走!”

其二,1945年1月,抗日游击队和民众在南村七星岗抗击汉奸李朗鸡伪军大获全胜,汉奸部队损失惨重。南村一带村庄均唱响一首大快人心的歌谣:“李朗鸡,真衰仔,做汉奸,正契弟(丧德败行之人),卖国求荣终有报,今日俾啲厉害你睇睇!”(大汉奸李朗鸡,实名李辅群,于1959年9月29日被番禺县人民政府代表南番顺人民依法将其执行死刑。)

其三,1945年9月,番禺县国民党政府迁署于市桥,10月10日举行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庆祝活动,着于前几天在几条马路上搭起彩装牌楼。庆祝活动当天早晨,在桥东路彩旗招展的牌楼上出现了与庆祝和平活动极不协调的情景,牌楼上吊着一个象征无米煮饭无法生活的空砂煲,砂煲下面贴张写有几行字的白纸,细看之下,白纸上写的是一首现场无敢大声读出的反蒋粤语顺口溜:“烧错炮仗,拍错手掌,打错算盘,迎错老蒋,光头(广府民间称蒋介石为光头佬、蒋光头)返莅一样遭殃!”此民谣即时已引起轰动,警察赶到除收缴“反政府宣传品”还暴力驱散看热闹的街坊。可这表达民意反映现实的歌谣没几天便传遍南番顺各县城乡,国民党当局也无可奈何。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但又节节败退。为了苦撑局面,蒋在国统区不顾人民死活实施横征暴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占南京,继而势如破竹般迅猛南下,国民党退至两广负隅顽抗,等待美国出手。美国见蒋败局已定也就出口不出手。暑气消退,人们准备过中秋节了,节前之夜已有孩子提着鱼灯拿起猪仔饼、鱼仔饼三五成群的穿街过巷玩耍,忙碌的大人也有听童谣的时候,很快听出与往时大不相同的“醒耳”谣来:“晚黑心慌慌,个个望天光。救兵就快到,专把穷人帮。”白天大人们交头接耳揣测着歌词实际所指,很快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便点破。暗地里就一任当局“心惊惊时又面青;人民开心笑出声。”果然,一个月后的9月23日,解放军开进市桥宣布番禺全境解放!人民群众从此过上有切实保障的新生活,中秋之夜的童谣“全部兑现”。

艺大至可分为三类:一是文艺,二是武艺,三是手艺。百年之前及更前,因历史局限,懂得和从事文艺的人都不多,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少,本文暂且专论武艺。古、近代,懂武艺的人不少,爱好的人更多,在社会上应用也较广,对武艺的肯定和褒扬自古有之令人振奋:“闻鸡起舞”“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勇武冠三军”“一剑走天涯”,又有“宝剑赠侠士”“华山论剑”“百步穿杨”“空手夺白刃”等,还有“比武招亲”“打擂台”“随师学艺”“食过夜粥”等等趣闻轶事。

经考古论证,武艺起步早于文艺几千年,历来改朝换代或抵御外敌入侵均靠武力武艺;绿林门派中除了论资排辈就是以武艺高低排座次。一些高傲自负之徒或真诚以武会友的能人,都会摆擂台以会“天下英雄”。

某年,一位中原武林人士南下广东,选在省城广州设擂台挑战广东武术界。此举在武术界中本属平常之事,只可惜这“教头”特有超常蛮力或“一路未逢敌手”,在开始比武前一天竟在擂台前柱上贴出狂妄至极得罪所有广东人和苏州杭州人的狂言对联:“拳打广东一省;脚踢苏杭二州”。广州本高手如云,但都不屑与这等狂徒过招,可是文艺界的朋友却为此出了一个主意,用粤语文艺来教训教训他,议好后两界人士均拍手称“妙!”

擂台比武开始了,只见这狂人带着几个徒弟在台上偃胸凸肚东张西望,闲了半天也没人上台应战,以为广东人都被他吓怕了,定眼细看,等着看热闹的观众望着台前的对联指指点点笑声此起彼落,这教头耐不住性子跳下台去回头一看,当堂被气得晕死过去。原来他昨天指挥徒弟贴上去的对联被人改成了“拳打广东鸡蛋;脚踢苏杭面包。”

“食过夜粥”,这句话看似平常,实质内涵丰富且特有所指,是百年前武艺爱好者随师学艺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产物”。“食过夜粥”此话并非常规的表面字意即能解释清楚的“会意词”。它背后的故事充满温情亲情记之有益。

百年之前,人们传承了习武强身健体、傍身自卫传统,多是利用业余时间到武馆随师学艺,当时的武馆相当于现在的兴趣班、补习班。这些徒儿们以青壮年居多,主要来自中下阶层,少数是亲朋戚友的孩子。武馆在社会上不被视为盈利单位,可它的运作和发展主要还是靠收取学费。习武,体力消耗非常大,晚上练习一般从7时至10时,三个小时下来,大家感到疲倦和肚饿,一些人想到外面买食品但为时已晚,一些人则花不起额外的钱。

馆主中自有细心者,师母中更有宅心仁厚者,对徒儿们的生活和体能都关怀备至,他们觉得,不应让徒弟饿着肚子回去。于是,晚饭后,师母即着手煲粥,材料当然是家常的豆米、花生之类,有时会有粉、面、糕点等且都不收费,算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有家境好又“识做”的徒弟,会于日间送来些柴米或各种煲粥料以回敬师父师母。

这别具意义的夜粥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的宵夜粥品内涵截然不同,时间长了更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一道风景”。后来,人们便把“食夜粥”与拜师学艺联系起来,也能清楚分别出这“练武食夜粥”与休闲食粥是两回事。再后来,人们又在“食夜粥”一词中加多了一个“过”字,成为“食过夜粥”或串成长句:“睇你好似食过几夜粥咁播”。这么一来涵意就延伸了,成为特指某人不但曾拜师学艺还算学有小成。“食过夜粥”这句粤语专用词通行了200多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渐渐隐退,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偶尔说起。

(莫兆棠)

新闻推荐

番禺产麻薯 首次出口美国 迎来开门红

本报讯(记者谭阳春通讯员关禺邓婕付荣)记者日前获悉,广州市六合食品有限公司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共计3批次、重9.6吨、货值4.95...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