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小哥的“粤语奇遇记” “广漂”九年,如今是中山大学在读博士,未来希望传播粤语文化
瓦夏参加粤剧表演。
瓦夏参与主持活动。
扫一扫
看俄罗斯小哥学粤语的趣事
南方日报记者:胡良光龚春辉
本栏摄影:南方日报记者郑一见张梓望
“广东人走路不说"走",要说"行"(hang);拐弯不叫"拐",叫"转"(jun)……”加拿大籍主持人、相声演员大山在2019年海外春晚上表演了一段关于广东话的相声,令许多人忍俊不禁,有网友感慨:“我竟然在跟着一个外国人学说粤语……”
在广州,“85后”俄罗斯小哥瓦夏也有成为“广东大山”的潜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出于对粤语的热爱,瓦夏“广漂”已经有9年,当过代购、翻译和俄语教师,如今是中山大学在读博士生。
“光是研究和推广粤语就可以做一辈子了。”瓦夏已把广州当作第二故乡,他希望能扎根这座城市,为粤语发展做点事情。
结缘中国从大学的夏令营开始
“我系广州边读书边做嘢。睇表演,睇粤剧,识多啲讲粤语嘅朋友。”在前不久的广府庙会上,留着短发、一身休闲装的瓦夏引起了旁人的注意,他用很溜的粤语介绍了自己的“参会目的”。
瓦夏的全名是加里宁·瓦西里(VasilyKalinin)。只要和粤语文化相关的活动,他都非常乐于参与:“我就是因为粤语而来到广州的。”
他是怎么和中国结缘的?为何能把粤语说得这么好?这要从很久前说起。
瓦夏的故乡,是位于俄罗斯中部的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规模仅次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地处俄罗斯、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四国交界,多元文化氛围浓厚。
1988年出生的瓦夏,小时候经常看一些外国大片,喜欢外国文化。“我的兴趣在语言,从小就想当翻译。”瓦夏自小学开始就努力学英语,在培训机构补习,也请过加拿大外教。
长大后,瓦夏顺利进入了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外语系,就读翻译专业,第一外语是英语,第二外语为中文。当时,他对中文没什么了解,只是觉得学汉字很复杂,很难写。
幸运的是,瓦夏遇见了好老师——来自中国哈尔滨的中文外教王骁骞。“王老师的俄语很好,完全听不出是外国人。他很重视文化教学,每节课都有不同的内容,包括中国概况、地理、儒家思想、菜系等。”瓦夏回忆说。
王骁骞2007年组织的一次夏令营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瓦夏的生涯规划。
瓦夏和其他20多位同学参加了那次去青岛的远行,他第一次看到了大海,还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玩起了QQ。其间,瓦夏偶然看到了电视里上演的香港原声电影,精彩的场面和好听的语言让他眼前一亮。“原来这是粤语。”他打听后不禁感慨:中国有那么多不同的方言,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回到家乡,瓦夏对中国和中文的兴趣大增,总是找老师聊天,并认识了很多中国学生、商人朋友,后来,他还在中国公司兼职当翻译。瓦夏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因此突飞猛进,他在学校已经可以跨级上课了。
2008年和2009年,意犹未尽的瓦夏又两度来到中国,先后游览了北京、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行走在华夏大地上,瓦夏梦想的种子逐渐破土而出:“粤语很流行,电影和歌曲的影响力都很大,已经形成品牌。不过,学普通话的外国人很多,懂粤语的就非常少,我想挑战自己,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爱上粤语为学好粤语四处参加培训
起初,瓦夏的目标是香港。然而,由于对当地学校与环境不了解,他没被期望中的香港大学录取。在新西伯利亚孔子学院老师的帮助下,瓦夏试着申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研究生,最终如愿以偿,还拿到了奖学金。
2010年8月,瓦夏怀着兴奋又不乏忐忑的心情,告别了家乡,南下来到了数千公里之外的广州。他感觉这里很时尚,生活方便,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们。
为学好粤语,他四处找培训,后来进入了广外中文学院教师赖婉琴免费开设的兴趣班学习。
瓦夏说,赖婉琴老师在广州出生、长大,对粤语很有感情和热情。整个兴趣班,几乎只有瓦夏从头到尾坚持了下来,赖婉琴专门为他“开了小灶”,一对一教学。
“赖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系统,从发音、声调、写字和语法等循序渐进抓起,她帮我掌握了粤语的基础,又让我能够跟广东人用粤语对话。”瓦夏说,赖老师当年正在编写《粤语学习25讲》教材,自己协助她找粤语汉字。
作为学语言的科班生,瓦夏能举一反三,自己摸索。除了上课,他还花了很多精力在网上搜索发音资源,因而进步很快,2012年时就能用粤语讲话了。
他说,粤语有九声六调,保留了很多古音,好听且生活化,有些普通话词语用一个粤语字就能表达,比如“桌子”叫“枱”,“椅子”则叫“凳”。另外,粤语有文读和白读之分,“我学的第一首歌是许冠杰的《半斤八两》,是用粤语口语写的歌,现在很多粤语歌词用的是书面语。”
瓦夏喜欢听歌、看电影,寓学于乐,他对陈奕迅、Beyond、陈百强等歌手的经典歌曲,以及《志明与春娇》《冲上云霄》等影视作品都耳熟能详。
如何才能学好粤语?在他看来,学语言的道理是相通的。首先要找到好的老师和教材,打好基础;然后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最后要敢于说和练,了解热点话题,在交流中学习提升。
硕士毕业工作一年后,瓦夏在广外老师的推荐下申请入读中山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专业。
“老师给了我鼓励。我也认真考虑过,学习要趁年轻,全身心投入才行。”经过精心准备,当时年仅24岁的瓦夏成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不断进阶的瓦夏,由此接触到了更多高水平人士。2014年,他迎来了一个“高光时刻”:作为唯一一名参加中大中文学科博士生论坛的留学生,拿到了优秀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年,瓦夏经常跑到广东各地,还去过香港、澳门多次。在香港拍摄纪录片时,他认识了粤语方面的专家,对粤语的史实、地域差异和原因等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粤语研究越深入,他越着迷。他说,中国语言文化非常博大精深,粤语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光是研究和推广粤语就可以做一辈子了。
未来之路能否成为“广东大山”?
“广漂”九年,并非一帆风顺,半工半读是瓦夏的常态。
从离家开始,作为独生子的他就坚持财务独立,不给父母添麻烦。到广外后,瓦夏在课余时间做起了代购。“中国的东西比较齐全,很多东西俄罗斯没有,那时价格也相对便宜,所以不少俄罗斯朋友找我代购。”瓦夏透露,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自己一个月能赚两万元,一般也能月入上万元。
当然,这个钱也不好挣。瓦夏跑过各式各样的批发市场,采购衣服、鞋包、汽配、手表等,经常得扛着四五十公斤重的东西上路;一天往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凌晨三四点才睡觉。而无论是到邮局寄包裹,还是去银行收汇款,瓦夏都尽可能用粤语交流。
2014年,代购环境生变,卢布汇率下跌,中国商品没有了价格优势,加上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这个行当,竞争异常激烈,瓦夏选择了退出。教俄语、当翻译,成了他的主要谋生方式。
记忆中的家乡新西伯利亚,地广人稀,空气干燥清爽,有成片成片的树林。那里距广州有约七个小时的航程,需要经新疆乌鲁木齐转机。九年来,瓦夏才回过两次家。他给出的解释是:机票不便宜,老家冬天太冷,气温零下几十摄氏度,而暑假在广州一般有工作机会,可以赚点钱。他更多地用视频聊天的方式,维系着信号另一端的亲情与友情。
多年来,每逢徘徊之际,总有贵人相助,瓦夏从内心感激这里的师友们,也把广州视为第二故乡。
至今让他感到还不大适应的,主要是身体层面的反应。广州天气比较潮湿、炎热,湿疹、上火时而困扰着他。他索性进一步“入乡随俗”,研究起了中医养生和粤菜等。“刚开始上火时我就喝凉茶,后来发现喝多也不好。食物有寒性和热性之分,我尽量不吃油炸和辣的。”瓦夏说。
瓦夏这几年在广东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老乡”,其中有做贸易的,也有读书和当老师的。他说,尽管相距遥远,广东与俄罗斯的合作正在升温。广州即将开通直达新西伯利亚的航班,全程只要6个小时,他回家会更加方便。
最近,瓦夏压力有点大。他已经延迟了毕业时间,摆在面前的重中之重,是尽快完成博士论文。“得静下心来做,今年年底必须交。”
掌握俄语、英语、普通话和粤语,还懂一些法语,像瓦夏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但过往的经验告诉他,要在广州真正扎根下来也不简单。谈及未来,瓦夏的目光中带着期待——争取在博士顺利毕业后进入广东的高校工作,投身粤语文化传播事业。
新闻推荐
大学生微信办信用卡入圈套 办卡“中介”用哄骗威胁等手段骗取大学生20多万元“手续费”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李栋通讯员薛源、刘海弘、岑柏瀚)作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种种消费只能靠父母拨款。大学生着急用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