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终结了吗?
青眼有
嘉
王嘉(批评家)
某知名画家身陷“抄袭门”,在朋友圈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画家群体之外的围观者,似乎比画家群体更加关心当代艺术的命运。那么,真的像某些人预见的那样,当代艺术会终结吗?
笔者的观点是,当代艺术没有终结,当代艺术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艺术史上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无论是视觉样式的创新,或是媒介、技法的突破,艺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源于生活,折射生活,乃至于引领时尚,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只要人类的文明还在,艺术就一直存在着。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生活和公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也许有读者会问,那总有一些是不变的东西。对的,不变的那些,是因为相对应的生活实质没有变。至于变了的那些,其实在变动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接受生活的取舍,适者继续,不适者淘汰。
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来自科技创新的冲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冲击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另一方面又以新的技术力量为艺术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如果我们探讨的当代艺术仅止于架上绘画,那是远远不够的。而即便是架上绘画,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也必然有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认识。笔者记忆犹新的是,1998年以“融合与拓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双年展,展出的256件水墨新作,对当代水墨的思考进入新阶段;2001年以“样板·架上”为主题的首届成都双年展,探讨了架上绘画何去何从;2002年以“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为主题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对当代艺术发展的阶段性回顾……关于“当代艺术”这个概念,以及当代的艺术走向的探讨,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地推动着。而这20年,笔者看到艺术总体发展空间的几何级数的增长。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探索的,不断地接受评价,同时也在不断地被生活取舍。
以发生在一百年前广东美术史上最有名的“方黄之争”为例,1926年前后,以方人定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画家,和以黄般若为代表的国画研究会画家,相继撰文各自阐述艺术观点,对于艺术的“新”和“旧”各抒己见。方人定和黄般若同岁,都是生于1901年,当时都是25岁的年纪。在广东美术史上,传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割裂而孤立存在的。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传承,岭南画派画家和国画研究会画家的最优秀的作品,在百年之后的今天,都是留给后人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必须首先是优秀的,经得起生活的取舍和历史的检验。那些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时代特点、没有文化内涵、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伪艺术”作品,无论披着怎样的马甲,最终都必然被淘汰。
其实,被“终结”的永远都是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伪艺术”作品。而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被淘汰的。艺术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传统艺术也好,当代艺术也好,都只是艺术的语言方式。观众更关心的是,通过艺术作品能否得到积极的生活感受。对艺术家而言,作品是对生活的表达。对观众而言,作品是与生活的对话。真正的艺术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无论是耕樵渔读,或梅兰竹菊;无论是架上绘画,或装置、影像、3D、5G……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艺术就永远不会终结。传统艺术如此,当代艺术也是如此,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永远都会与生活同在。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符畅、通讯员廖培金报道:15日,2019年广州社工宣传周活动在黄埔区青少年宫启动。据悉,目前广州持证社工超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