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人出远门

梅州日报 2019-03-15 10:34

□朱海明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居住在梅城下市黄屋的二十几户人家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在外地学习工作的。我记得我母亲有八兄妹,在省内和省外工作的就有六人,森叔公和用叔公家也有很多人在外工作。这种情况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好政策,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只要认真读书取得中专以上文凭,就能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我们客家人崇文重教,勤奋刻苦,立志报国,四海为家。

黄屋有这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每年就有一些人回来探亲或度假。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小伙伴们最高兴的时候了,除了能吃到糖果点心外,还有外地的一些土特产食品,这可解了口馋。但是话又说回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建设各方面条件还很落后,尤其是交通极为不便,外出工作的亲人是很少回来探亲的,加上那时人们的思想觉悟、奉献精神、组织观念以及生活条件、家庭负担等因素,有的人两三年也回不来一次,甚至更长的时间难以探亲一回的。所以只要哪家有亲人从外地回来探亲度假,黄屋就会热闹起来,跟过节似的。然而到了亲人探亲完毕要离开家乡时,那气氛又会变得凝重起来,甚至有些揪心。

我记得,家里凡是有亲人要出远门,最忙最累的人当属我阿婆了。尤其是冬天,更为辛苦,头天晚上,她老人家就得备好菜料,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点火生炉煮饭烧菜。她常说,人家出远门坐一整天长途汽车很辛苦的,只有吃饱肚子才不会挨饿受冻,而且只有吃干饭才不会老憋着小便。不到四点,她又赶忙一个一个房间叫人起床吃饭上路。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加入送亲人出远门的行列中,感受亲人离别的心酸和无奈。

那时出门,根本没有出租车、滴滴顺风车等交通工具,连人力三轮车也没有,从下市步行到上市汽车站最少也要50分钟。一路上,亲人们紧赶慢赶,肩挑手提。我常常想起我姑姑用扁担挑起行李走路的样子来。梅城大街上灯光昏暗,一片寂静,偶尔有几声狗吠声和公鸡的打鸣声,再就是人们走路的“嚓嚓”声了。好不容易走到汽车站,大人们赶紧办理托运手续,焦急地等待发车令。只听铃声一响,“旅客们,乘坐到广州第一班车的乘客请带好行李到检票口检票上车了”。于是,大家赶紧往检票口走去,一边说着互相叮嘱的话,一边不由自主地流着眼泪,那场面看着都心酸。望着亲人远去的背影,心想,亲人啊,何时才能回来梅城回来家乡回到黄屋亲人的身边呢?

走出车站,天才刚刚蒙蒙亮,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时光轮回,岁月蹉跎,如今改革开放都四十年了,交通发达,大巴、高铁、飞机……出行极为方便,但我总是忘不了那曾经的岁月,曾经的苦难,曾经的不便,甚至留恋起那“车,马,邮件都慢”的简单而朴实的生活。

新闻推荐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副总裁兼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总经理刘荣良: 传统酒店拥抱科技, 比以往更懂消费者

互联网时代,不仅诞生了一批新兴的无人酒店和智慧酒店,传统酒店也纷纷走上拥抱科技的转型之路。此前,香格里拉集团就与腾讯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