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坐不住竟因听力下降 听障孩子6月龄前接受干预可以获得最大收益

广州日报 2019-03-08 04:04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伍仞通讯员李雯、周密)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极大可能会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小亚介绍,目前提倡对小儿听力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有听障的孩子6个月前接受干预可以获得最大收益。

听障孩子康复效果

取决于诊断和干预早晚

王小亚介绍,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俗话说“十聋九哑”,假如在生命早期就听不见声音,听力言语回路无法正常发育,必定影响语言发育,日后将难以进行正常人际交流、上学,长大了难以融入社会。

因此,国际上都提倡小儿听力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因为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提倡“1-3-6原则”:新生儿出生后在医院里就会接受第一次听力检查,即听力初筛;初筛没有通过的宝宝,42天回医院做听力复筛;再没有通过,宝宝三个月将接受听力学诊断;确诊听力障碍的宝宝,在6个月内接受听力学的干预。

“6个月”这个时间点很重要,王小亚说,国际上有大量数据显示,听力障碍的孩子康复效果不取决于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而在于听力损失诊断和处理时间的早晚。六月龄前就得到听力学干预的宝宝能得到最大获益,这也是国际上大力推广普遍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原因。对于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有听力障碍家族史、母亲在孕期用过耳毒性药物等高危宝宝,即使早期听力筛查通过,也应该在3岁前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测。

王小亚说,小宝宝时期就发现的绝大多数是感应神经性听力下降,需要佩戴听力辅助装置,“一旦确诊,如果医生判断孩子有残余听力,3个月大开始就可以戴助听器,因为这部分孩子和正常孩子相比,落后不只是3个月了——孕晚期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就已经能听见声音。只要外界声音对宝宝有刺激,还是可以刺激他们的听神经发育的,到了10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了。”一般听力重度损失、助听器佩戴无效的情况都建议植入人工耳蜗,国际上推荐双侧植入,但是目前人工耳蜗费用较高,国内不少父母会选择单侧植入,或者采用一侧人工耳蜗、一侧助听器的方式。据了解,目前各地医保基金、民政部门以及一些公益基金对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进行报销或资助。

轻到中度听力下降

或与行为障碍混淆

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并非一劳永逸,一方面,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可能会漏诊一部分轻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另一方面,听力障碍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例如儿童期的分泌性中耳炎、外伤等,亦或一些基因遗传引起的听力障碍在出生时可能并没有听力下降的表现。

不少老人都相信“贵人语迟”的说法,殊不知很有可能这是听力障碍引起的语言能力障碍。而听力障碍的孩子往往察颜观色的能力一般比同龄孩子强,家长往往会认为“这孩子很聪明”,导致延误了发现的时机。“直到现在还有孩子上学了还不会说话来看病时,才发现听力障碍的孩子。”王小亚说。

而轻到中度的听力障碍,往往更加隐蔽,孩子可能只是说话咬字不清,家人可以听懂但陌生人听不懂。

王小亚遇到的一位小患者,刚上小学一年级,上课总是坐不住、打扰其他孩子,更因此转了7次学。这些表现容易和多动症、自闭症等混淆,而实际上是因为孩子有听力障碍,听课感到很吃力,因此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精神。

基因造成的遗传性听力障碍,也可能会造成原本能说会唱的孩子出现听力障碍。3岁男孩小林(化名)本来说话、听力都没有问题,但最近一个月开始寡言少语。有一天妈妈在家往暖水壶灌开水,水壶炸了,小林却在一旁照玩不误,没有任何反应,妈妈这才意识到孩子听力出了问题。检查后发现,小林是因为遗传性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引起的迟发性听力下降。

王小亚提醒,家长应该持续关注孩子的听力,一旦发现小宝宝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没有明显反应、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孩子,大一点的孩子说话咬字不清晰、突然不说话了,或者交流中听不清楚、反复问“啊?你说什么?”,建议及时找耳鼻喉科医生就诊。

新闻推荐

广州社科理论界举行座谈会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道岚通讯员穗宣)3月6日,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组织召开广州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粤...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