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为城用,城因港兴,“千年商都”焕新机
■开放广州,因港而兴。在南沙港,货运工人们正在忙碌。
■丽星邮轮停泊在南沙港。
■传统文化与创新科技并肩而行。南沙人正在制作香云纱。
■繁忙的南沙港。
【开栏语】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为大湾区的合作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将如何融入湾区建设发展?我们将如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9全国两会期间,新快报策划推出大型系列专题《走读大湾区》,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大湾区各座城市实地走访,通过一花一人一物一业,立体展现大湾区城市的发展面貌及亮点,探寻各地融入湾区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呈上一幅全景式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宏图。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羊城早春三月,各区景点人流如织,南沙港口千帆竞发,创新工厂活力四射……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景。
从粤港澳大湾区上空俯瞰,广州南沙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让其成为与大湾区联通的关键节点。
“以前只能坐船去香港,晚上回来还要绕道深圳,如今可直接高铁到达。”常常穿梭于粤港两地及珠三角城市的霍英东研究院博士吕冬,为近年广州南沙自贸区交通的新变化表示赞叹。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因港而兴的广州,在奔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路上,更需要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有新担当。
城市素描 国家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未来,广州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规划纲要》给予广州如是定位,并明确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事实上,广州也堪当此任。
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据2019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市交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2.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2.3亿元的亮眼“成绩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
开放广州,因港而兴。
广州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唯一从未关闭的对外通商口岸,缔造了“千年商都”的辉煌。兼容并包、开放进取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里,为广州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过去一年,广州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出台实施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4个工作日以内……
车行天下,物畅其流。
近年来,广州加快推进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机场、港口、高铁、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进展,承载力不断增强。
广州故事,再出新彩。
2019年2月4日晚(大年三十),粤曲《粤韵新篇》唱响央视舞台,粤剧时隔34年之后再次重返央视春晚舞台。代表岭南文化的粤剧,是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彩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广州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据估算,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100亿元,约占全市GDP5.12%,成为广州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走读见闻
“南沙到东莞,50多公里,9分钟就到了”
下午去东莞出差,办完事,在当天下班前,吕冬又回到了位于南沙的霍英东研究院。这样快速往返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便捷,是在去年广深港高铁开通后实现的。
“广州南沙与东莞,相隔55公里,驾车往往要个把小时,而广深港高铁,9分钟即到虎门站,太方便了!”吕冬感叹说。
是的,坐上广深港高铁,从南沙出发,不到1小时去到香港、21分钟可到深圳、9分钟就能到东莞……
6年前,正是看中了南沙的地理优势以及南沙周边城市丰富的企业资源,期望做科研转化的吕冬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就果断选择了“落户”南沙。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沙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地处中国经济引擎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南沙周边100公里范围分布了珠三角最繁荣的11个大都市,以及位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和珠海等的5大国际机场。
近年来,随着地铁4号线的全线贯通、广深港高铁的开通等,南沙的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一小时交通生活圈。
“10年前,我转换了多种交通工具,甚至还体验了人生第一次打‘摩的’,历经数小时才到南沙的研究院,如今高铁加地铁1个小时就到了。未来‘半小时生活圈’的打造,更令人期待了!”经常在东莞、南沙、香港三地奔波的吕冬感叹道。
政策利好
敢于创新和先行先试企业享实惠
轻轻抬头、眼睛扫下摄像头,门即无声地敞了开来……
这是云从科技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人脸识别”技术。
从2018年初始,这项技术已经在南沙新区政府的门禁系统、考勤、食堂支付等多个场景实现应用。这项技术,让敢尝“头啖汤”的南沙人,真正实现了“靠脸吃饭”。
云从科技总经理林明都表示,企业所在地的区政府,率先成为企业创新科技的示范田,这可能在全国其他城市都是少有的。他认为,这和南沙自贸片区敢于创新和先行先试的作风密不可分。短短几年,云从科技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头羊。其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成果,已运用在全国400多家银行、60多个机场,重点发力金融、安防、机场和智慧商业及AI教育等四大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2012年和2014年,南沙先后获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双区”叠加的发展优势,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先行地之一。从城市面积来看,南沙自贸片区有60平方公里,是广东三大自贸片区中最大的一个,发展空间广阔。
城际合作
人才纷至沓来
成港澳人士创业热土
“南沙的平台和政策,对人才的帮助很大。”既是科研者也是创业者的吕冬觉得,《规划纲要》的出台,会带来更多的利好。“我们也将深度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中,继续通过科技创新,能将世界一流的科研的成果,转化到应用领域为大湾区的发展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霍英东等港商敢为天下先,率先来到内地投资,并选择在南沙“筑梦”。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沙已从一个边陲渔村发展为宜居宜业的滨海新城。
如今,南沙也正成为港澳人士创业的热土。2018年,在南沙新设港澳企业1504家(累计2872家),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汇谷” 入驻83个港澳青创团队,南沙还出台了对港澳人才专项扶持奖励政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当地,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建设正快速推进中。
湾区融合 未来,“千年商都”广州,该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引擎作用?
打造南沙粤港澳 全面合作示范区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的优势,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3月2日,在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政府副市长黎明回应称,这是给南沙的重要使命,南沙也有能力完成使命。
黎明介绍,接下来,南沙将在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金融创新以及打造优质生活圈四个方面下功夫。具体来说,加快南沙大桥、地铁18号线的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设广中珠澳高铁等一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引进香港科技大学在南沙合作办学,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等科技前沿领域等。
1小时抵达大湾区内
其他城市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亦需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今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广州将在推进互联互通上再发力。将推进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广中珠澳高铁等项目,推动广深港高铁引入中心城区,加快建设深中通道、南中特大桥、莲花山过江通道等重大项目,推动广州地铁线网向佛山等周边城市延伸。
前不久,《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出炉,描绘出广州交通新蓝图:到2020年,基本实现距广州1000公里范围主要城市3小时内直接通达;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枢纽,实现12小时全球航空交通圈。此外,市民从城郊到市区上班只需半小时,1小时可抵达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两会问道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
抓住大湾区
发展规划机遇
布局智能网联
和移动出行新业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将大湾区建设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今年,“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全国两会热词,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提出,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广汽为例,曾庆洪透露目前广汽自主品牌研发投入比为3.4%,累计实现专利申请3716件,已授权专利2410件。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结合广汽经验及“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发展规划带来的机遇,曾庆洪建议加快产融结合,布局智能网联和移动出行等新业态。
以汽车行业为例,曾庆洪建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大湾区移动出行平台为突破口,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园区,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强化协同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王娟 朱清海 黄婷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龚吉林 毕志毅
新闻推荐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 减税降费 对企业是极大利好
新华社发减税降费羊城晚报北京讯特派记者丰西西报道:“实施大规模减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总理用了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