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生研发APP 助听障儿感知音乐张宏征希望将“寻声者”APP免费推送给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南方都市报 2019-03-06 06:17

[摘要]张宏征希望将“寻声者”APP免费推送给更多有需要的患者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特别是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与音乐的接触。

对音乐的聆听感知成为人工耳蜗植入者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张宏征

由于缺乏对音乐、音调的训练、刺激,先天性耳聋的患儿,即便通过人工耳蜗植入、助听器的帮助回归到了有声世界,也无法欣赏音乐,语调的变化。但如果通过长期、坚持训练,这部分孩子的声音世界,其实也能更加丰富、多元。

为帮助这部分患者更便捷地进行听觉康复训练,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张宏征教授带领团队成功自主设计与研发“寻声者”APP,免费供人工耳蜗患者进行音乐感知康复训练。

用于患者康复训练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儿童超过80万人,14岁以下的近200万。其中,每年约三万多名患者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重回“有声世界”。可他们的声音过于单一,稍微复杂一些的音乐,在他们听来,可能是一种灾难。为此张宏征特意开发了一款名为“寻声者”的APP,适用于植入了人工耳蜗后的听障患者,也可用于佩戴助听器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它主要用于患者的音乐元素感知康复训练以及测试,项目内容包括音调可辨差阈训练、音高方向训练、旋律轮廓训练和复合音调训练四个部分,每项训练内容分为6个训练等级,每个等级可分别进行对应的训练与自我测试。对于耳聋患者而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仅仅只是聆听之旅的第一步,开机后的定期调试、良好的听觉与言语康复训练、测试等等必不可少。但频繁地往返医院与专业机构,对于患者、尤其是外地、偏远地区患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该款“寻声者”APP对于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以提供不小的便利。

结合临床实际设计研发软件为什么会关注到人工耳蜗患者音乐感知康复训练这一领域?张宏征教授表示,音乐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特别是儿童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与音乐的接触。然而,由于初期的人工耳蜗效果有限,几乎不可能感知音乐,因此传统的康复训练只关注患者言语听说能力。但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效果的不断提升,对音乐的聆听感知成为人工耳蜗植入者越来越迫切的需求。此外,张宏征表示,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并非只是为生活添彩。已有研究发现,音乐训练可以改善人工耳蜗植入者对声调语言的听辨效果。汉语,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都属于声调语言,因此,进行规范的音乐感知训练,对患者的言语感知有很大帮助。然而,当张宏征教授课题组开始研究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效果时,发现国内找不到可用的测试工具,而且仅有一篇文献涉及,并且在实用性和便利性方面难以达到广大耳蜗植入者的康复需求,于是他带领团队结合临床实际需要,开始自主设计研发该软件。“软件中的训练素材与方案,都是在广泛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进行大量临床病例研究后编制而成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造福更多的听障患者。”

需遵医生指导循序渐进训练张宏征提醒,患者使用“寻声者”APP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的流程、循序渐进地训练,才能帮助患者实现提高音乐音调等听辨能力的目的,千万不能当成娱乐甚至是游戏软件。由于是专业的康复训练软件,目前主要由医生指导下载并使用,没有公开在应用市场上架。因条件限制,该款“寻声者”APP目前主要在安卓系统的平板电脑上运行,苹果系统与手机版本,尚在研发中。张宏征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与广东省残联以及各康复中心展开合作推广,将APP免费推送给更多有需要的听障患者使用,特别是听障儿童家庭。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通讯员伍晓丹

新闻推荐

花开时节·蓝天里的一把“火”

在广报中心的对岸,矗立着一棵枝叶繁茂的树木,头顶开满了火红色的花朵,像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石榴花一般开满树冠。在广州,有不...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