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和广州社科专家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用心创作反映时代的精品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
努力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粤剧精品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倍感欢欣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要更加努力工作,把粤剧的传承和发扬工作做得更好,努力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粤剧精品。
总书记说:“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总书记反复提到创作离不开人民,这点令我印象深刻。的确,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如何保护,如何生存呢?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到社会,回到人民当中,这才是粤剧真正的发展之路。
其实去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就曾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说明总书记一直对粤剧等传统文化非常关心。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地方戏曲发展迎来了春风。粤剧是广东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以广东粤剧院为例,我们致力创作中国故事、广东故事等题材的优秀作品,打造了包括“传统经典青春呈现”、“周末睇大戏”、“粤剧新年盛会”等品牌项目,去年已开展了惠民演出290多场。在培养粤剧人才方面,我们为青年艺员搭建平台,采取以老带新、名师收徒,举办“名家传戏”、“行当展演”专场等方式,让年轻演员学习老前辈的技艺;还成立“名家工作室”,让老一辈艺术家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他们的余热,把精湛的技艺传授给青年艺员。总体而言,新时代下的戏曲传承和发展迸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我们粤剧院61年来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粤剧剧本、音像和图片资料,这几年我们马不停蹄地做了大量的数字化工作,使得一大批珍贵的艺术财富得到很好的保护。
当然,传统文化仅靠保护还远远不够。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这就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将传统与时代更好地结合呢?我认为我们除了要传承传统文化之外,还要不断创新,能够创作出贴合时代、有时代感、能与观众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艺术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传统戏曲,才能展现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传递美与善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比如红军长征题材《还金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题材《风起南粤》等都是紧跟时代脉络的现实题材,《白蛇传·情》美醉了一批年轻观众。
而在“粤剧进校园”方面,我们建设了广东戏曲(粤剧)进校园基地及粤剧文化体验馆,仅2018年就开展了近180场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受惠学生近10万人,把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以展演、互动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年轻人传播,希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在心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作为粤剧从业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的前辈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传统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优秀的艺术精华传承下来,让传统戏曲艺术生生不息。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家源
杨洋 何瑞琪 蔡冬庆 郑金城 贾政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经典艺术之根深植于人民和时代
昨天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情非常激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两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还说到: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在总书记的讲话中,“人民”和“时代”两个词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这些年来,这两个词正是我在艺术之路上快步前行的动力,它们构成了经典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
在我看来,经典的作品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要有美感,第二,要有品位有格调,第三,是让人民有亲切感。
仔细想来,这两个词正是我的作品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喜爱,并让我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内在原因。因为,只有扎根人民、融入生活情感,真正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声音,创作的作品才会接地气、有感染力,被人民所喜爱,才可能成为经典。
我早期做了一些母爱主题的雕塑,展现了自信阳光的中国女性形象,每一个参观者看了都感觉很亲切,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而这正是因为雕塑作品生活化、接地气的表达。最初的成功让我明白: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时代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
我的雕塑作品中,《肥女》系列的知名度最高,“肥女”的原型也就是我一位女性朋友。作品来自于人民生活,也要走向人民中去。我的很多作品不是展示在展览馆,而是站立在广场上,展示在城市最热闹的地方。比如,在广州沙面公园就有我的《胖姐遛狗》铜像雕塑,雕塑的一些地方已被人们摸得光滑发亮。人民喜欢它们,就会在其中收获美感。
现在有些艺术家一下子就追求很高端,不是沉下心从人民中挖掘情感,做的作品很抽象,人民看不懂,他自己也不懂。我觉得这种创作态度很不可取,有时候不仅会误导自己,也会误导大家。我认为,艺术创作一定是源于生活的原创,反映时代的故事。
在新时代,作为文艺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新的进步和新追求: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时代的声音,创作时代经典;要坚定文化自信,有讴歌时代的使命,给时代画像立传。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和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人民情怀,反映百姓生活,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会更多从老百姓生活中吸收灵感,创作出紧跟时代,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故事的“接地气”作品,努力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用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人的快乐生活,坚定文化自信,继续践行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最后实现“请出去”。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锟
肖桂来 杜安娜 李波 陈家源
新闻推荐
广东省青年商会三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企业家交流峰会在广州召开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企业家 发展新动能助推计划启动
羊城晚报讯记者符畅、实习生任亚文、通讯员岳青报道:3月3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指导的“赋能青商·传承未来”广东省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