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了才能减肥,竟然是真的?

信息时报 2019-03-04 00:57

《总觉得饿?来自哈佛医学院教授的科学饮食法》(美)大卫·路德维希 著未宛 王亦慧 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月 (英)蒂姆·斯佩克特 著李超群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日)梅方久仁子 著游韵馨 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10月 新知

对现代人来说,吃吃喝喝的快乐春节一过完,减肥就又要提到日程上了!也许你会觉得,减肥嘛,无他,少吃多动就好了,其实不然。新近上市的健康科普书《总觉得饿?来自哈佛医学院教授的科学饮食法》一反过往人们对于减肥的“常识”,明确指出了体重增加的根源所在,就是无时不在的饥饿感,为此提出“总觉得饿”的解决方案,帮你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健康的体重。

“绝大多数减肥方案要求你减少热量摄入。这个方案不用。很多减肥方案要你忍饥挨饿。这个方案不用。有些减肥方案要你拼命运动。这个方案不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本书所述的计划——“总觉得饿”的解决方案,是以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这些成果具有突破性却少有人知,所以我们的减肥方法与传统方法迥然不同。”美国资深临床医生与营养专家、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大卫·路德维希在《总觉得饿?》一开篇,直截了当地把几种主流的减肥方法都否定了,并进一步指出,传统的节食方案,是通过限制热量摄入来去脂,可惜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限制热量摄入,只消几周时间,身体就开始出现不良反应,人会觉得又饿又疲劳、精神不济。这种感觉刚开始可以忍着,但是我们的减肥动力和意志力不免会被削弱。抵挡不住食物的诱惑只是迟早的事。于是体重开始反弹,而且往往最后比减肥之前还要重。

大卫·路德维希以美国为例,指出几乎所有来自美国政府和专业营养机构的减肥建议,都建立在“一卡路里等于一卡路里”这个看上去简单诱人的理论基础上,他们会说:“只要你少吃多动,摄入的热量比消耗的少,你就会瘦了。”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个建议对大多数人根本不管用。尽管政府、专业健康机构和食品行业不断关注热量平衡,可肥胖率始终保持在历史高位,“更不用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惯用的通过低脂饮食来减少热量的方法,简直就是一败涂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方法才靠谱?基于几十年临床经验和前期试验数据,大卫·路德维希综合了众多全球科研成果,颠覆了以“控制热量摄入”为核心的各式减肥概念,提出“若想要持续减重,就得喂好你的脂肪细胞”这样的新观念。因为就像食物不仅仅是生存所需的热量和营养一样,脂肪细胞也不仅仅被动地储存多余热量。只有当外部信号发出指令,脂肪细胞才会吸收或释放热量,而主要的控制器就是胰岛素。胰岛素水平过高会导致体重增加,过低则导致体重减轻。如果我们将肥胖看作是脂肪细胞的失调,那么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就产生了:不是过量饮食使我们变胖,而是变胖的过程让我们饮食过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让人对饮食的看法将发生彻底改变,不再计算卡路里,而是要了解食物对身体以及归根结底对脂肪细胞的影响。大卫·路德维希提出的“总觉得饿”的解决方案中,既有可口的蛋白质(荤素任选)、美味的酱汁、耐饥的干果和干果酱,又有多种天然碳水化合物。这样的饮食搭配如此丰富,又能让胃口得到满足。正确地运用科学手段与成果,让我们能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佳的减肥成效和最大幅度的提高整体健康水平,这就是不用节食就能减肥的饮食方式。

更重要的是,虽然这样的食谱重点针对的是减肥人群,但任何人都会从中获益,因为它教授的是一种选择正确食物的方法。吃对了东西,减重只是外在表现,最重要的是身体精力水平的上升,以及慢性疾病的减缓和消失。

延伸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

当今流行各种所谓“健康”饮食法:生酮、轻断食、阿特金斯……各种营养成分也都受到过“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指责,比如,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健康/植物油伤脑、动物脂肪不易高温变性/动物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分给大脑快速供能/糖分扰乱分泌、红肉提供丰富的维生素B12/红肉蛋白诱发癌症……关心健康的你,到底何去何从?新近上市的《饮食的迷思》将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扒开,用临床数据粉碎了一个又一个营养“传说”,强调均衡饮食、科学营养的重要性。作者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遗传性流行病学教授,他在书中全面细致地剖析了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几乎每种营养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关于各种成分的“迷思”,更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判断人体科学各种研究手段和成果的可靠性,力求做到“授人以渔”,并让读者意识到,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相同,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法及健康生活方式,不被海量的信息轰炸、营销推广牵着鼻子走。

运动

《惊人的超慢跑》

所谓超慢跑,是指以与走路一样,甚至更慢的超慢速跑步的运动。在极慢的速度下,大部分人都不会感到痛苦,还能轻松跑步,享受大汗淋漓的畅快感。而且一旦养成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就会变好,体力也会增强,让你在日常生活中充满活力。对于大多数缺乏运动且体力不足的现代人来说,速度慢到惊人的超慢跑是比较合适的运动。作者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原本也很讨厌运动,在即将迈入40岁时,朋友邀她一起慢跑,结果不但成功瘦身,还成为一位慢跑健将,创下15次跑完全程马拉松的纪录。这本书将彻底改变你对“慢跑”的固有印象,轻松实践的超慢跑运动法不仅能有效瘦身,还能帮你找回健康。

心理

《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

(美)巴里·J.雅各布斯 茱莉亚·L.迈耶 著

薛玮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青豆书坊

2018年12月

面对失智症的父母、中风的另一半、罕见疾病的孩子……作为看护人,往往心力交瘁,在艰辛的付出中,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家中的照护者是生活中最常被忽略的对象,就算感到疲惫、焦虑、怨恨,也只能咬牙默默承受。这是一条艰辛的漫漫长路,每一位在某个时刻承担起照护职责的人,都会备受考验。近年这些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关注,上门式喘息服务也在广州的街道社区开始试行,社工为家属提供短时间的代为照顾病患的服务,受到欢迎。新近引进出版的《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就是针对有久病家人的看护人而写,美国临床心理师巴里·J.雅各布斯和茱莉亚·L.迈耶在书中讲述了诸多家庭治疗的临床案例和个人长期照护家人的亲身经验,并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疗愈指南。通过对28个主题、145则真实的故事,一步步为你注入面对久病家人的勇气,帮助你协调自己的情绪和精神上的压力,减少照护过劳所造成的伤害,获得心灵的慰藉。

《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美)布鲁斯·费希尔 罗伯特·艾伯蒂 著

熊亭玉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12月

很多人都认为结婚的目的是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好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想以婚姻这种方式处理自身的不完整和无法独立解决的事情,最终却只能落得不欢而散。婚姻本身是没有错的,出错的是很多人结婚的目的。本书的作者致力于离异个体自我成长工作已经几十年了,他们将这些年的经验和见闻凝聚在这本书里,同时也告诉我们:婚姻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夫妻两个人不仅仅可以取长补短,还应当做到强强联合。书中详细讲解了走出离婚阴霾,直至获得新生的19 个步骤,不仅剖析了每个步骤出现的原因和意义,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针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心理成长方案,让孩子受到最少的伤害,获得最多的成长。

《用得上的心理学》

王明姬 姚兵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2018年12月

心理学是一门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学问,但做心理学的科普却很难。因为它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用得上的心理学》着眼于“用”,不仅普及了心理学知识,还引导大家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一个个鲜活真实的生活案例开始,全书讲述心理学在自我成长、心理健康、亲密关系、亲子教育、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的日常应用。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新闻推荐

节假日去美术馆,已成广州人的新潮流

高剑父纪念馆春节期间举办“杨柳青木版年画展”。▲广东省博物馆新春活动:“趣寻国家宝藏”。古色古香的镇海...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