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和康有为那点儿“往事”
宋世安
李铁夫和康有为都是中国近代史“拐不过”的人物,两人都曾为清末民初多桀的中华命运奔走呼号,只不过一个工于美术,助力民主革命,一个发乎教育,力主保皇维新。而两人交往的唯一线索,是一幅至今仍存有诸多争议的油画《康有为画像》。和大部分李铁夫存世的油画藏于广州美术学院不同,《康有为画像》如一颗遗珠散落在民间,甚少人有幸目睹其真容,更少人深入考辩其真伪,像极了被遗忘的李铁夫艺术人生的缩影。
其实,早有美术研究者根据李铁夫肖像画的特点,全方位比较《康有为画像》,比如,对西方油画精髓的吸收和发挥,包括光影、色调和层次等,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把握和发扬,包括空间、构图和笔法等,以及作品签名和用布等要素,认为极有可能是李铁夫早期真迹,时间介乎1900年至1904年,李铁夫正值盛年。如果考证成立,《康有为画像》将是目前发现的李铁夫存世最早的油画作品,一方面填补李铁夫早年油画创作空白,另一方面实证李铁夫与康有为历史交往,无论是对其艺术还是革命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康有为画像》的创作时间指向,其实是有历史客观原因的,只有在1900年至1904年短短几年的“时间夹缝”,两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才存在重叠,才具备创作成画的“历史土壤”。当然也离不开两人当时在思想和行动上的某种契合,否则纵使再有缘分有交集,《康有为画像》也难以成画存世。不过也恰恰是这种历史偶然,让作品更弥足珍贵。
李铁夫1895年结束九年学画生涯,身怀技艺和抱负重返加拿大温尼伯作画谋生,1900年赴美国纽约,直到1930年返国,前后30多年长居美加,追随萨金特和切斯学画,支持孙中山筹款革命;而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失败后,1899年也经日本远赴加拿大,到1905年获签入境美国,1913年结束16年海外流亡。期间虽然“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游历42个国家和地区,但他在美加时间最长、足迹最广,频繁在加拿大的维多利亚、温哥华,美国的旧金山、纽约等城市奔走演说,积极宣扬保皇思想,在华人社群影响极大。1899年至1913年间,李铁夫和康有为在美加有“大面积”和“高频率”交集的可能性。据画家余本回忆,李康两人正是在这时期相识,当时李铁夫在温尼伯帮族叔打理印刷生意,而康有为正好来洽印诗集,于是两人机缘巧合相识。余本曾在1925年到温尼伯学画,对李铁夫事迹应有所耳闻。后来两人又先后定居香港,交往甚密。据说李铁夫最艰难时,既无地方作画,更无颜料可用,就经常借余本的画室和颜料,余本所忆应该比较准确可信。
李铁夫和康有为都钟情于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和诗联,李铁夫对康有为的书法更是推崇备至,乃至“书法吸收魏碑的精神,而以颜字为基础,长辈康有为书法的恣放,朋辈孙文字体的厚重都给他以影响”,故此不会放过请康有为面授探讨的机会;而康有为流亡海外,得以博览西方雕塑、油画等艺术,深受触动,这从他后来提出中国画应“合中西以求变”,以及“破例”收徐悲鸿为徒等可见一斑。是时,流亡海外的他偶遇擅长西画,且小有名气的李铁夫,应该会眼前一亮、刮目相看,两人就有继续接触、深入探讨的基础。在交往中作为后辈的李铁夫,萌生为有传奇经历和深厚艺术造诣的康有为画像正常不过。要知道请画师画像在当时是隆重的“礼遇”,康有为抵加国受总理会见,当局就曾请多伦多著名女画家为其画像,有记“画师年十八,其地最著名者也。吾口占一绝云:漂泊余生北美洲,左贤特为写形留。风鬓十八红衣女,却是中原顾虎头。”可见其对画像安排颇为自得,何况面对同乡晚辈李铁夫的拳拳诚意?康有为自是不会过多推辞,想必欣然应允。
及此横亘在两人之间,就只剩下思想取向的问题。其时也恰是李铁夫认识孙中山,开始追随其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与康有为保皇思想也渐趋南辕北辙。众所周知,李铁夫给人画肖像“先看人品”,人品不行,再有权势和金钱也枉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更不可能作画。有关李铁夫谢绝万金,拒画某些政要商贾的传说甚多。但回溯1900年至1904年时间坐标,当时孙中山和康有为的关系并未到剑拔弩张、敌我相向地步。孙中山虽然明知康有为保皇立场,且“性情固执势难合作”,但依然未有放弃争取合作,始终和其弟子梁启超保持密切联系和频繁接触,甚至当康有为以“奉衣带诏”为由拒见后,还专门派陈少白上门拜访,请其改弦易辙,共行革命大业。
一直到1903年以后,眼见保皇会“不数年间,迅百七十余埠,遍于五洲,会众数十万计”,兴中会各地分会也纷纷“倒戈”,变成保皇会支派,甚至连大哥孙眉也“转投”保皇会,孙中山才“绝地反击”,明确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革命为唯一法门”等,深入揭露保皇本质,全面引发兴中会和保皇会持续两年的大论战,情况才逐渐发生根本性改变。等到1906年梁启超给康有为写信,言辞就已经非常尖锐激烈,称“与革命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康有为甚至密谋刺杀孙中山。至此兴中会和保皇会的党争才全面激化,孙中山和康有为两人也终势成水火。
李铁夫与康有为和孙中山都相识,且有交情,也都曾受到两人不同思想的直接冲击和重要影响。他以革命的名义和使命,为孙中山画像,为同盟会设计旗帜,成为革命的一时佳话。而他更早期画《康有为画像》,则更多出于对前辈执着信念和深厚艺术的敬仰,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也符合历史事实,是两人交往水到渠成的结果。最终李铁夫成为孙中山忠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站到康有为的对立面,这是个人选择,更是历史趋势。记载着两人交往的《康有为画像》流落民间,似乎是冥冥中注定,应该是两人这段封尘“往事”最真的写照、最好的注脚。
新闻推荐
南方日报讯(记者/刘冠南通讯员/范胜龙)3月1日,“香港中学闪游大湾区计划”首批广州先导团来穗参访。此次活动是推动香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