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普专家张洪涛做客食药科普大讲堂 理性对待健康 科学拯救焦虑

南方日报 2019-03-02 07:06

张洪涛在活动现场。肖雄摄

3月1日下午,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第二十三期在广州南方传媒大厦举行。本期活动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副教授张洪涛(科普笔名:一节生姜)作题为《用第三只眼解读有关癌症的那些新闻》的专题讲座。

讲座现场,张洪涛分享了他在癌症防治、免疫疾病治疗领域20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心得,并以“出租房里的甲醛”“保健品抗癌”“免疫球蛋白”等为引子,揭开一个个抗癌案例的表象与真相,帮助老百姓更科学地认识癌症,不必“谈癌色变”。他认为,防癌抗癌需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除甲醛通风最有效

如今,提起癌症,可谓是闻者色变。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全年预计新增病例1810万例,死亡人数将高达960万人。

较高的治愈难度和死亡率让癌症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张洪涛表示,甲醛确为一类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将致癌物分为四大类:一类致癌物是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二A类致癌物是对人类致癌可能性较高,二B类致癌物是对人类致癌性较低,三类致癌物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充分的,四类致癌物是对人类可能没有致癌性。

其中,常见的一类致癌物包括烟、酒精、曲霉毒素、马兜铃属植物、槟榔、咸鱼、甲醛和紫外线等。

不过,张洪涛提醒,“一类致癌物”并不是指其致癌性最强,而是它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如果长期服用(摄入)这些东西就会增加导致癌症的风险。例如,咸鱼是致癌物,但致癌性也没那么强。“甲醛也是致癌物,但是能够给人在短期内带来很大的癌症风险吗?其实也没有。”

如何去除房间的甲醛更有效?有观点提出,可以放置绿植、喝特定饮品、请专业公司去除等。在张洪涛看来,“实际上真正最有效办法就是通风,因为通风能够彻底的去除甲醛。”同时,他指出装修后最好等待6个月后再入住更为恰当。

保健品无可证实的抗癌效果

目前,保健品已成为虚假宣传的重灾区,不少宣称具有抗癌功效的“神药”更是耽误了患者的重要治疗期,酿成惨剧。

事实上,除了消费者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在张洪涛看来,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癌症患者群体的心态普遍绝望,比较容易相信某种治疗的奇迹和一些胡乱许诺的疗效。正是这种现实造就了畸形的“抗癌”保健品市场。

保健品究竟有没有抗癌的效果?张洪涛表示:“美国FDA明确指出,保健品没有可以证实的抗癌效果。”保健品销售者往往利用混淆视听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消费者信以为真。“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个东西有需求,很多人认为身体不行就需要用保健品来治疗癌症。事实上,保健品只能锦上添花,真正的好身体有赖于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一名癌症科普专家,张洪涛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和虚假宣传的不良商家斗智斗勇,而是让患者认识到病情的重要性,并及早进行正规治疗。“许多癌症患者正是听信了保健品或者偏方而中断了正规治疗,耽误了病情。”他表示,对于癌症,发现得越早、治疗得越早,越有可能清除干净,获得治愈的可能性越高。“现代医学是有极限的,拖到现代医学极限时再进行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加强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方面,张洪涛援引了“四管齐下”的观点:一是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二是加快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三是提升基层专业能力,四是加大防癌抗癌科普宣传。

无需靠注射免疫球蛋白

增强免疫力

据介绍,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血液制品,必须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生产。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有以下一些适应症: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

新生儿败血症属于严重疾病,免疫球蛋白可以超适应症的使用,但张洪涛表示:“新生儿败血症其实有正规的治疗方式,但是这个治疗方式是不是有效果其实也是有争议的。”他援引了一个发布于2011年的调查:新生儿败血症一部分人使用了免疫球蛋白,一部分人没有使用,但无论使用与否,对于治疗结果都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新生儿败血症根本没有必要使用免疫球蛋白。然而这种老办法仍沿用至今,张洪涛认为需要丢掉“历史的包袱”,与时俱进。

2019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修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和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说明书的公告》,对免疫球蛋白使用可能引起的副作用进行了说明,提到“因原料来自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病原体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目的是为了更严格地规范适应症、监管超适应症的使用,同时向医疗人员和人民群众普及正确的医疗健康知识。注射免疫蛋白球有一些不良反应,例如高热、胸痛、不适、苍白、乏力。即便是正规、合格的产品,对于正常人来说,“100个人使用可能都有5个人发生这样的副作用”。

有一些家长为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还会要求医院注射免疫球蛋白,这在张洪涛看来都是不必要的。他说,免疫力其实是把双刃剑,人体需要免疫平衡,但如果免疫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很多疾病。免疫力过低就是免疫抑制,会产生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或者癌症;而免疫力过高,最直接的就是食物过敏,比如湿疹。要真正提高免疫力,对于病毒来说就是打疫苗,现在有HPV疫苗、乙肝疫苗等,通过这些疫苗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来对付这些致病的微生物。对于癌症来说,还有一种免疫治疗,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

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癌症不是简单的疾病,涉及到不同部位。因此,不同种类癌症的发病年龄也不一样。”张洪涛指出,要讨论癌症年轻化问题,不能笼统地讨论所有癌症,需要分析具体癌症类型。

据张洪涛介绍,目前,有三种癌症呈现年轻化。第一种是结直肠癌。美国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总体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下降,但主要是发生在年龄较大的群体中。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年龄小于55岁的人中,结直肠癌发病率一直在以2%的速度稳定增长。第二种是肝癌。第三种是乳腺癌。

如何才能及早预防呢?张洪涛指出,无论癌症有无年轻化问题,都可以通过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平衡、适当运动、戒烟少酒等,来预防一些癌症的发生。这对于未知原因导致的年轻化的癌症,同样适用。“总的来说,如果作息不规律、抽烟喝酒,就要提高警惕,做好体检,提前发现癌症。常规体检中往往不包含癌症检测项目,如果是公司组织体检,可以主动加钱增加癌症筛查项目。

互动

1.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来说,基因排查可以加强癌症预防

问:很多专家提出,面对癌症,预防大于治疗。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通过基因检测、基因排查等方式加强癌症预防,您认同这种做法吗?

张洪涛: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癌症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入,基因突变导致癌症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癌症,基因突变是一种常态,人类进化就是基因不断突变的结果,绝大多数产生的癌细胞被人体内免疫细胞杀死,只有免疫逃逸才能致癌。因此,是否含有致癌风险因素以及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点将影响致癌情况。

比如,如果家庭中出现很多家属得结肠癌的历史或现象,可以采取基因检测排查作为应对措施,尽量及早发现可能已经发生的癌症。普通人不用过分焦虑,也没有必要做这样的检查。

2.老年人打免疫球蛋白效用不大,可能引发感染风险

问:老年人体质比较差,打免疫球蛋白对于预防有效吗?

张洪涛: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疫苗产生的抗体都是很特异性的,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打了免疫球蛋白就可以抵抗疾病。同时,免疫球蛋白是血液制品,即使是正规合格的产品,注射以后也可能带来感染的风险或不良反应。

建议老年人注意合理的饮食、膳食平衡、锻炼。有的老年人认为上了年纪就不应该动了,就歇着。然而事实上生命在于运动,不运动导致肌肉萎缩,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受到影响。

3.“带瘤生存”需满足一定前提

问:“带瘤生存”是否更容易导致癌症的复发转移?为什么有医生建议“带瘤生存”?

张洪涛:“带瘤生存”的效果要具体到每一个患者进行分析,因为每一个患者肿瘤长的位置都不一样,手术带来的风险性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如果患者能够进行手术,肯定要将肿瘤切除掉;但是如果肿瘤位置使得手术带来的风险更大,比如血管破裂等,还是采取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更合适。对于患者来说,“带瘤生存”需满足一定前提,如果可以切除的话还是建议切除,因为这还涉及到免疫系统和癌细胞的斗争,这些都是有力量对比的,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将癌细胞杀死。

撰文王佳欣梅婷

新闻推荐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关于优化东南西环丫髻沙大桥路段治超执法模式的通告

穗交运函〔2019〕419号为进一步提升丫髻沙大桥治超执法效能,保障丫髻沙大桥安全、畅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及广东省交通...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