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研究团队发现,血小板不仅凝血,还有助于维持血管稳态 新发现有望用于血管疾病治疗

羊城晚报 2019-03-01 13:41

羊城晚报记者 符畅 通讯员 易灵敏 周密 李雯

近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实验室邓伟豪首席研究员携团队在美国《临床研究》杂志上,以论著形式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也是该院儿科研究所成立以来,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的10分以上SCI文章。

据悉,该研究首次揭开了血小板的新功能:除凝血功能以外,活化的血小板可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血管稳态。这也意味着,今后在临床上,可利用血小板这一特性,进行血管疾病治疗。

新发现:血小板有助维持血管稳态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止血、凝血功能。“在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血小板会分泌增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填补损伤部位。”团队研究人员曾智博士介绍,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不会过度增殖,而是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为什么?人体内这一特殊保护机制引起了研究团队的关注。

历时两年多的研究,研究团队才终于首次揭开其中奥秘:原来,除凝血功能外,活化后的血小板可“钻入”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分泌其miR-223靶向PDGFRβ,起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促进其分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活化的血小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在生理条件下,能够对维持血管稳态起到关键作用。

新方向:或可治糖尿病并发血管疾病

“有了这一新发现后,我们继续思考,在一些疾病中,血小板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生理过程?如果没有,那么是否会导致血管变得越来越狭窄,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甚至造成血管堵塞?于是,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发生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糖尿病。”曾智博士说。

在研究“糖尿病病人为什么容易发生血管壁增厚导致血栓?”的课题中,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小板中miRNA-223呈低表达,量非常少,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管损伤时,不足以发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血管新内膜不断生成。这一发现,为探究糖尿病患者的并发血管疾病原因提供了新方向,也为该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

邓伟豪博士表示,今后通过抽取糖尿病患者的血液进行临床检查,查看血小板中的miRNA-223是否达标或存在异常,也许就能预示患者患血管疾病的风险,可提早采取预防措施。

曾智博士还指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今后有望研发以血小板为载体的特异性靶向药物,实现以血小板为导向,针对血管损伤与修复的新治疗方案。

不过,据团队研究人员称,血小板是无核细胞,无法直接进行编辑,如何将药物灌注到血小板上还需进一步探索。

新闻推荐

新出土2000余古董 广州文物家底又厚了

■广州市胸科医院晋南朝砖室墓航拍图。通讯员供图■广州黄埔茶岭先秦遗址航拍图。通讯员供图新快报讯记者黄闻禹通讯员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