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墨 讲述『鸡毛信』
《中国邮政之集体读信》陈侗
艺文多棱镜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2月23日,陈侗个展《鸡毛信———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在广州逵园艺术馆开幕,展期至4月15日。
本次展览作品涵盖绘画、书法、影像,全部与书信有关。展览邀请观众们跟着陈侗一起拒绝“廉价的分享”,进入像“鸡毛信”一样带有戏剧感的展场,去寻找书写和阅读的真实意义。
用水墨讲述“慢”
在整个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陈侗对“慢”和“速度问题”的各种层面的理解。
展览现场被布置得像一个交错混杂的时空:展厅入口处“中国邮政”系列水墨画,勾起人们对那个珍视书信的年代的集体回忆;在另一间狭窄房间里,阿兰·罗伯·格里耶和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的书信贴满整面墙壁,周围还有四个大屏幕在滚动播放着来自乐队“五条人”慵懒的民谣音乐。这种种安排,都使观者容易产生错觉,一时分不清身处过去还是现在。
陈侗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以叙事性的水墨为媒介,表达着自己在当下的快速度时代中对“慢”的态度。
“鸡毛信”与“点赞”对比
鸡毛信源于古代的“羽檄”,是当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信封外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后来民间通信也沿用了这种方式,在特急的信件上插上鸡毛,表示信件的重要性。在文学和电影中也经常出现“鸡毛信”,类似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通讯方式,比如密码电报、消息树等,其传递的信息往往都代表着危险而且紧急。
策展人樊林在本次展览的《前言》中提到:刘继卣根据华山的同名小说绘制的连环画《鸡毛信》原本是讲一个抗日战争中的故事,但陈侗引用的“鸡毛信”,则指各种联系方式,“坚持不用微信的陈侗觉得,他作品中表达的这一切联系方式都与如今轻快、轻率的点赞形成对比”。
新闻推荐
广州法官刘敏德近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董文勇,一起向国家铁路局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修改中有关儿童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