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 —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开幕陈侗:我为什么总在画这些老古董

南方都市报 2019-02-28 06:30

陈侗作品《中国邮政之集体读信》。

南都讯记者朱蓉婷陈侗个展“鸡毛信———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日前在广州逵园艺术馆开幕,由樊林策展,展期至4月15日。本次展览作品涵盖绘画、书法、影像,全部与书信有关,呈现艺术家陈侗对当下轻快、轻率的通讯时代的反思。

对当代人来说,以书信为代表的“慢速社交”已经淡出生活,在这个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陈侗对“慢”和“速度问题”的各种层面的理解。

鸡毛信源于古代的“羽檄”,是当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信封外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民间在特急信件插上鸡毛,来表示信件的重要性,在文学和电影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通讯方式,比如电报、密码、代号、鸡毛信、消息树等,其传递信息的使命往往被刻画得危险而沉重。

在轻快、轻率点赞的时代,本次展览在邀请观众们跟着陈侗拒绝“廉价的分享”,进入鸡毛信带有戏剧感的展场,寻找书写和阅读的真实意义。而“鸡毛信”的根本在于描述对过于快速时代人们感知的渐渐缺席,陈侗非常个人化的失落、感慨和提醒。

用水墨在“做文学”

当人们热衷于在辩驳当代水墨、传统国画时,这些沟壑在陈侗的创作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展览现场也被布置得像一个交错混杂的时空:展厅入口处“中国邮政”系列水墨画,勾起人们对那个珍视书信的年代的回忆,同时,在另一间狭窄的房间里,阿兰·罗伯-格里耶和卡特琳娜·罗伯-格里耶的书信贴满墙壁,而背后四台大屏幕滚动播放着来自乐队“五条人”慵懒的民谣音乐,使观者一时分不清身处过去还是现在。这也是陈侗的艺术态度,策展人樊林认为,陈侗看似在用水墨,其实是在做文学。

今天人们的交流依赖于微信等社交媒体,面对面聚会很多时候变成一种“身体在场,心是缺席”的状态,这个现象启发了陈侗。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陈侗一直站在阿兰·罗伯-格里耶的《通信集》旁,“手写信件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举动,这次我想从书信的角度出发,现在的人如果写信会有人觉得你有点古怪。”

不玩手机的陈侗很好玩

陈侗也在自我怀疑:老是在画这些老古董,年轻人陌生的东西,会不会给人一种“这些东西已经没人在玩,没什么意思了”的感觉?后来,当他意识到自身有一个“历史现在时”的状态,用今天的方式去看待过去的事物,就会让一切变得有意思起来。

在朋友眼中,陈侗对微信等社交软件有着强烈的抗拒态度,“他总嫌弃我们玩手机,他知道传播的效益,只是他自己坚决不参与这种传播。”樊林说,“在我看来,他通过这次作品把他对历史的解读非常个性化地传递出来,他是一个很好玩的人,有故事的人,会讲故事的人。”

新闻推荐

猫爪杯爆红 有网友质疑炒作广州市民淡定应对,仅部分门店有人一早光顾购买

广州市民淡定应对,仅部分门店有人一早光顾购买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