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萌”默剧演员王梓:“我所有的乐趣源于想象力”
南都人物
给你好看
演员王梓,天生就有一张温暖的笑脸,被粉丝称为行走的表情包,简单几个表情动作,就能让人捧腹大笑。
小档案
王梓,默剧演员,默剧剧团拿大顶剧社成员之一。独角戏作品以喜剧为主,糅合传统默剧、小丑戏及口技,并佐以如同卡通片一般的表演风格,夸张且充满想象力。曾携个人及团队作品参加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天津曹禺戏剧节、乌镇国际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等国内外知名戏剧节演出。其中,默剧独角戏《离家出走》获第五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最佳个人”奖项。
2月16日,默剧《Pa!》在广州永庆坊西瓜剧场上演。
没有台词,没有舞美,全剧只有一个演员。舞台空旷干净,只有一束灯光打在他脸上。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以出色的表演撑起了全场,观众全程笑声未停止过。
演出的默剧演员王梓,天生就有一张温暖的笑脸,他贱中带萌,被粉丝称为行走的表情包,简单几个表情动作,就能让人捧腹大笑。
他来自北京拿大顶剧社,这是他做默剧的第8年。
在默剧演出中,王梓总是一袭白衣亮相,白色在法国的传统默剧中,代表的是安静。对于他而言,白色形同一张白纸,给予他塑造任何一个人物形象的可能。
他说,人生苦短,人活着需要快乐,“我想用幽默的方式去表达出来。”
除了西瓜剧场的演出之外,拿大顶剧社还应今年广府庙会邀请,在青年喜剧节带来为期7天的默剧演出。
无声世界的空气雕塑者
“我们这个剧(《Pa!》)特别简单,就是一个人走出来拿钥匙,打开一扇门再走进去,就结束了,大概五六分钟,为了让大家觉得钱花得值,所以我们会演一个小时”……演出一开场,王梓以搞笑幽默的方式剧透了演出内容,话音刚落,全场爆笑。
事实上,默剧《Pa!》是一个关于开门的故事,演员变换不同的角色用肢体表演的方式描述有关“开门”的想象。剧中,霸王龙、忍者、小公主、牛仔、胆小鬼等角色用不同的方式开门,而在开门关门之间,是一场对生活的调侃。
《Pa!》创作灵感来自于王梓的生活经历,“每天晚上回家,用钥匙拧开铁门,都能感觉黑暗从门缝里钻出来,有种孤独感,就那么几秒钟,一开灯就没事了。”那时他便萌生了创作一个围绕门展开的戏的想法,想象不同的人物开这扇门会是什么样子。最后,利用他所擅长的传统默剧和小丑戏糅合的手法竭尽调侃之能去面对“开门”的孤独感,细致地拆解以“门”而发的联想,然后戏谑地表达。创作完这个戏,王梓回家的孤独感也被治愈了,“每次打开门时我就会想到创作好玩的桥段,观众现场的反应,特别有意思。”
王梓创作的作品贴近生活。2017年的“第五届乌镇戏剧节”上,王梓凭借默剧独角戏《离家出走》获得了青年竞演小镇奖“最佳个人表现奖”。这是一部探讨父子关系的剧,一位要求严格的父亲与一个考了零分的孩子,这是他“渴望”的父子关系,“我爸对我太好了,包容我的一切错误,接受我的淘气与叛逆。”
默剧是一种没有台词的戏剧表演形式,在默剧创作过程当中,动画片给了他很多灵感,其中对他影响深刻的是传统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他从当中吸取了很多动作的张力加到自己的表演当中。而卡通片里上天入地,没有逻辑脑洞大开的小孩思维,是他特别喜欢的。
王梓认为,默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想象力,他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生活,“我这个人所有的乐趣就是源自于想象力”。
能轻松把观众带入故事里
默剧演员在舞台上,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做得很满,“可能做到七十分八十分,剩下的是靠观众、大家一起去填补上的,默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大家在同一时间,掉到同一个脑洞里。”
看表演时观众脑子下意识地转起来,在王梓看来,这是一件特别刺激的事情,“这个乐趣没有了,我觉得默剧也就不存在了。”
王梓的默剧演出关注观众对戏剧的参与感,擅长根据观众的回应进行即兴互动,产生鲜活的观剧体验。这是小丑戏很重要的东西,即跟观众的连接和交流。
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默剧,只是在演出的过程中发现观众会即兴给予一些反应,而这些反应不是语言,而是来自于动作,“不如做一场没有台词的演出试试?”
与观众现场互动是把双刃剑,碰到脑洞大的观众,可以让全场爆笑,但也有可能遇到不给反应的尴尬场面,这时就很考验演员的临场反应,“你不能让观众顺着自己设想的情境去走,一个动作你抛出去,观众愣在那里,没有反应的时候也是很好玩的。”
即兴演出充满了未知,考验的是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与观众互动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这也是演出最容易出彩的部分。“在小丑的第一节课就告诉了我们,在舞台上的任何一个错误和失误,全部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
王梓就收到了不少这样的礼物。他回忆,有一次演出开场,挂好的幕布突然塌了下来,就算出动所有工作人员至少得挂五六分钟,“你不能让观众等五六分钟,当时我就看到旁边有一个扫把道具,赶紧拿起了扫把开始演清洁工。刚开始扫得很忐忑,音效师机智放了一个特别欢快的音乐,我扫完舞台到观众席去扫,所有人都知道我在拖延时间。但大家都没有停止地在笑,直到我们把这个幕布挂好。”
即兴演出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哪个技巧可以怎么用,都是经过长时间演出总结出经验来的。而今,面对即兴演出的各种状况,他已经能应付自如,轻松就能把观众带入到自己的故事中。
执着来自童年的小丑叔叔
王梓对喜剧的热爱萌芽于小时候。
1989年出生于北京的王梓,母亲是中国杂技团一名演员,儿时父亲远在国外,母亲为了督促他学习,工作时把他带在身边。
杂技团的演出让王梓觉得很无趣,小学二年级时,他第一次看到小丑的演出。小丑当时演空中飞人,“爬梯子爬到特别高,让所有人都躲开,然后一蹦出去没抓到梯子,直接就掉下来摔到那个弹床上。他就是负责搞笑和出错的,就特傻,每次看到他出来我就特别快乐。”
整个马戏团的演出持续了一两个月,每天内容都是一样的,王梓像追星一样天天看,看完第二天都能背下来。
小丑叔叔曾经送给王梓一只气球,“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气球在变小的。我觉得人的快乐是会慢慢变少。当时想,如果我能做一个能给人充气的人,是特别有意义的事。”
为了能站上舞台成为带给别人快乐的人,王梓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戏剧表演,毕业后开始自己创作剧本。后来和几个哥们在2011年4月成立了拿大顶剧社,慢慢开始做默剧演出。这一演就是7个年头。
由于默剧的发展在国内并不发达,“默剧在中国做的人太少了,国内我知道的默剧演员不超十个,我们剧社就占了一半。”王梓更多的是靠自己去摸索,“也不知道摸索得是对还是错,就像走夜路的感觉,不知道我走的方向对不对。经常也遇到瓶颈,同样的表演方式突然就不灵了。”这时候他会去吸收新的东西。
默剧演员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面对生活的压力,王梓也曾被现实冲撞得几乎想要放弃,是母亲的支持让他重拾了信心,“我妈说既然想做这个,你就做下去吧。你学这个这么长时间了,不要扔下它。”
从零开始,拿大顶剧社是国内唯一一个以默剧为主的独立剧社,经过8年的发展,剧社如今已经拥有固定的观众,各种演出的邀约也多了起来。
王梓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年至少做一个作品出来。做默剧演出7年多,王梓的热情不曾消退,到处演出是他非常喜欢的状态。默剧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我希望能一直演,我想等我老了,肢体达不到舞台要求的时候,我该怎么办。”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南都记者李春花
摄影:南都记者张志韬
新闻推荐
日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瑞江研究团队在广州从化流溪河源头一处山涧发现了消失60多年的珍稀植物——飞瀑草。“飞瀑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