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猴、DNA纳米机器人等入选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晶报 2019-02-28 06:28

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育婴室,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被护士抱在怀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克隆猴的简易流程图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育婴室的恒温箱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提供)

克隆猴、能治肿瘤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十项成果分别为: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离子的原子结构和幻数效应、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

据了解,入选的多项成果在揭示生命奥秘、探索重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1997年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虽有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却都未成功。21年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和刘真研究团队,经过五年攻关最终成功得到了两只健康存活的体细胞克隆猴。

成功克隆出猴子有什么用处?在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上,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赖良学表示,对生物医药界来说,开展药物开发最好的实验动物就是猴子,克隆猴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可以在体细胞层面对其进行精准的基因突变。该成果将为非人灵长类基因编辑操作提供更为便利和精准的技术手段,使得非人灵长类可能成为可以广泛应用的动物模型,进而推动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医学以及脑认知科学和脑疾病机理等研究的快速发展。

肿瘤治疗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利用纳米医学机器人实现对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是科学家们追逐的一个梦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丁宝全和赵宇亮研究组与国外合作,在活体内可定点输运药物的纳米机器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高明远解读说,这项创新的治疗方法对多种肿瘤都有广泛的治疗意义,DNA纳米机器人代表了未来人类精准药物设计的全新模式,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策略。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促进公众理解、关心和支持基础研究。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新闻推荐

献爱心,年龄不是问题

暖评79岁的老人可以做些什么?含饴弄孙、打理花草或是锻炼身体,这些都不失为丰富老年生活的不错选择。不过,家住广州的钟...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