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 闯红灯被拍曝光,“神器”推广还请谨慎
□朱昌俊
治理行人闯红灯,广州又出新招。在番禺广场地铁站C出口附近的人行横道上,安装了一套闯红灯抓拍系统,行人闯红灯会被拍“大头贴”在路边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放曝光,不少市民表示“丢不起人”。广州交警支队番禺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行人若闯红灯,不仅会被拍照投放在大屏幕上,还要接受交警的交通安全教育。目前,该设备还在调试中,未来不排除对闯红灯行人进行处罚的可能。
近几年,各地在对行人闯红灯行为的治理上,可谓创新不断,各式“神器”层出不穷。番禺广场地铁口此番安装的抓拍系统,主要是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图像留存,并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大头照”进行曝光。如一些路人所表示的,被抓拍到的确会让人有“丢脸”之感,从而形成威慑力。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此前在一些地方就曾引发过争议。对于其效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弊端,在正式推广前,恐怕还宜做更全面的评估。
去年年底宁波就曾发生过,抓拍机器将过路公交车身上的董明珠广告画像给抓拍曝光的乌龙,一时引发不少误读和争议。那么,此类抓拍系统是否足够精准,又是否会造成误拍现象?另外,此类设备虽然是省去了交警现场劝导,但设备运转背后的维护成本也不容忽视。譬如报道就提到,前段时间在天府路和黄埔大道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上装的两套“大声公”设备,就被发现经常失灵。如果这些设备在启用后,效果不佳,并可能因为疏于管理而导致“烂尾”,不仅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将伤害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对这一点,必须要有提前的预判。事实上,从媒体曝光的不少治理“神器”来看,真正持续运转的,似乎并不多。
另一方面,将闯红灯的行人头像放在街头大屏幕滚动曝光,本质上仍属于一种法律规定之外的“惩罚”,其合法性争议也一直存在。比如,会否带来个人信息的泄露?滚动曝光到底持续多久合适?如此等等,都非小问题。在曝光惩罚之外,还将对闯红灯的行人采取静坐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或“拍摄自己被罚的视频发朋友圈”等处罚措施,这事实上也关系到执法的尺度问题。不能因为行人闯红灯的行为要治理,就忽视执法程序上的“瑕疵”,因为前者关系到交通秩序,后者关系到法治秩序,不容大意。
还要看到的是,行人闯红灯现象,除了个人素质、交通规则意识的偏差,还与具体的交通环境有关。比如,此次安装抓拍系统的地点正好在广场地铁站附近的路口,闯红灯现象突出,是否也与人流量大而绿灯通行时间较短有关?有没有可能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办法,方便乘客能够更快地通过路口?比如有市民就反映,番禺广场附近人来人往,车流量也大,若在此处加装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如此既节省了行人的时间,也缓解了交通压力。这些建议,其实也应该纳入治理的考量中去。
长久以来,不少人都认为行人闯红灯不构成违法,所以,这才衍生了一种无意识化的“中国式过马路”景观。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部门开始加大对行人闯红灯现象的治理,这对提高市民整体的交通文明水位以及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都大有裨益。但是,在执行层面,固然需要创新,却也不能过度依赖某种创新和“神器”,期望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措施是否可持续、可复制,效果如何,又是否符合法律规范,这些都需要有充分的评估。
新闻推荐
疫苗取出后,护士再次扫码确保精准取苗杜颖施摄番禺区儿童预防接种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本报记者杜颖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