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艺:十指间的创意变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谭伟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摄影记者苏俊杰、图片资料
视频拍摄/广州日报全媒体摄影记者苏俊杰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摄影记者王安蕾
提到“纸艺”,你是不是想起红色剪纸窗花、手工制作纸飞机、千纸鹤等童年回忆。其实关于“纸”的艺术形式,正在悄悄变化。自奢侈品牌Chanel在2015高级定制秀场中央设置一个立体纸艺花园开始,全球范围内吹起一股PaperFolding(折纸风潮),除了时装界,家居、园艺、工业设计等纷纷出现各种与“纸”相关的艺术创作。近年,广州本地涌现不少年轻纸艺师,她们不断尝试把黑科技、3D效果、立体面料等元素融入传统纸艺,让这个略显古老的传统艺术焕发出不一样的新生命力。
既传统又现代:
年轻人对纸艺的定义更广泛
区别于传统工匠,年轻纸艺师进入传统剪纸领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带来不一样的创意。
“传统的剪纸艺术来源于旧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到了现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么纸艺的呈现形式必然发生改变。”广州纸艺师温绮雯在接受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保留传统的单一形式,纸艺的发挥空间将越来越窄。温绮雯是广州本地纸艺师,她近期为人熟悉的作品是ARTRIUM周大福艺堂(周大福旗下最高端的艺术珠宝)上海南京西路旗舰店橱窗设计,在她的眼中纸艺并没有那么神秘,“年轻人其实很愿意接受他们不懂的新鲜事,对于现代人来说,传统的纸艺其实充满东方神秘感,我们需要的是将传统吉祥寓意转化成更贴近生活的现代感悟。”
当人们发现,从前只能贴在窗户上、放置在门楣上的剪纸,通过设计师之手,变成时髦又实用的现代生活作品,展现形态包括时装、配饰、家居、家品摆设、橱窗艺术装置等——这显然让年轻人群更愿意追捧与买单。
从迷你到大型
“纸”的表现形式更多元化
2018年,广州方所展示了一组别致的艺术装置:粉红色的游龙穿墙遁地,在光线偏暗、氛围偏严肃的书店里,带来一种梦幻感。这个作品出自广州90后青年艺术家陈粉丸之手。她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是一名以粉色纸艺圈粉的纸艺师。“我其实不习惯被称为设计师,因为我习惯将脑海里的概念直接通过手工呈现,电脑与软件都不是我所擅长的。”陈粉丸在工作室里接受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一边笑着表示不懂黑科技,一边分享纸艺装置的设计过程。
“纸艺,从小作品到大装置的转变,无论从制作上还是从一开始的构思上,都是截然不同的。”陈粉丸认为,纸艺体量上的改变其实能让设计范围很广,比如技法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例如她的作品选用的材质都是纸,连内架都是用高密度纸片来完成,但是体量大的装置,比如设计一条纸艺巨龙、一条纸艺凤凰,难度比设计一个传统的、小型的纸艺作品大很多。
温绮雯擅长的是以视觉效果以及多媒体形式来展现作品,形式更多变,她说:“以前的作品大多为半立体状态,有点像浮雕式,但现在我越来越不希望被某一种技术所规限,"纸"的可能性应该更广。”近日,温绮雯刚完成了将纸放进水中的艺术装置,未来还会尝试把纸在燃烧时候的视觉效果也变为艺术装置。
保留传统
迎合当下审美
年轻艺术家怎么保留作品中的传统特质呢?温绮雯告诉记者,对传统剪纸的传承就是要将匠人精神保留和发扬光大,“让作品能够与公众发生对话,让空间装置更加符合当下的审美变化。”
“许多人认为纸艺作品不适合室外,很脆弱,但我有一个作品经历了台风山竹的吹袭依然屹立不倒。”温绮雯笑着告诉记者,她与IKEA合作过一个户外风车装置的作品,名字叫“风眼乐园”,台风山竹过境时只折损了5~6朵成品,其他都保留下来了。这个原本设计是通过纸艺与感应装置起到风车旋转的互动,在台风路过时变成一场人与大自然的“对话”。温绮雯表示,这激发了我下一个作品的灵感,“我小时候是在广州东山长大的,新的装置我将用走马灯与旋转木马合体,呈现对东山的美好回忆。”
未来趋势:
回归东方审美
“纸”作为表现工具,变化多成本低,在创作上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对艺术家本身的概念想法要求比较高。广州策展人林泽锋认为,传统剪纸相对来说与现代人生活离得远一点,新一代纸艺更偏向设计类范畴,更多融入年轻人所处的生活。在未来,更多年轻设计师会将艺术表现的重点,回归到东方审美上,所谓的“让艺术在身边”或者“从个人感受出发的艺术”,将逐步回归文化的根源。温绮雯告诉记者,未来她希望能将作品回归东方人眼中真正的东方美,“比如在制作橱窗作品时,我运用了凤凰,这是一个东方美的符号。”
“未来的纸艺,我认为与机械装置的互动会成为一个新趋势。”林泽锋表示。
记者观察:对纸艺创意宽容一点
纸艺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尤其时尚界,风靡一时。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一代的纸艺创作者在设计时遇到不少与传统民俗“摩擦”之处,比如白色纸张一旦被呈现立体雕花状,传统上被认为是“丧俗纸扎”,不太吉利。对此,接受采访的设计师们都认为,换个角度思考也许是好事,会促进她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把创新与传统融合。温绮雯介绍,他们在处理时往往会尝试新的色调或载体,比如纯白色立体花不与灯笼挂钩。在陈粉丸看来,她的作品更加大胆和创新,“手和人体骨络是我喜欢的纸艺表现载体,你仔细看我创作的手是有六根手指的,手臂也有三条,这就是我想表达的非常规,并不传统但更有冲击力。”她希望传统文化在未来对纸艺创意能有更大的包容性。
【陈粉丸的小创新】
1.从用“文具刀”到用“手术刀”
陈粉丸的创作工具最开始是使用剪刀,但后来经过不断尝试,开始用上一些外人看起来“古怪”的工具,比如眼科手术的各种工具。她介绍,医疗器械的使用,在操作上能够更加精细准确,用起来也很得心应手。
2.粉色纸张自己做
用独特的粉色纸作为创作是陈粉丸的个人特色。这些纸不是买来的,而是在白色纸张上用丙烯调成粉色涂上去,速干后形成的新材质。陈粉丸说从前最讨厌粉红色,没想到后来变成个人代表色,这其实也是艺术上的成长,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什么样的颜色都能信手拈来。
【温绮雯的小创新】
1.“海洋”主题纸和水的融合
温绮雯第一次尝试纸艺与多媒体结合,就是选择用LED呼吸灯(有渐暗渐明的感觉)和特种纸的结合,把不可想象的“水”和“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以“海洋”为主题的纸艺作品。
2.感应装置成为打卡点
在2015年个展中,温绮雯与多媒体设计师PD合作感应式花艺装置,强调作品的互动性,人走近时花朵开启,走开后花朵闭合,花开花落间呈现主题为“暗香”的艺术形态,这个创意作品成为首个纸艺多媒体装置的打卡热点。
新闻推荐
《水中红棉》黄善祥摄《古楼新花》肖富根摄《二龙争珠》黄善祥摄《展翅争艳》梁震摄《红棉花开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