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路线图”出炉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教引关注
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又被称为“职教20条”,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磅文件。上周,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方案》的主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考虑。其中,职业教育领域欢迎社会资本进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业内普遍认为,政策的放开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和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空间,为不论是民办院校还是各细分专业的职业培训都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 但绝不能变成摇钱树
《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在上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指出,“在职业教育这块,我们把握这一点是,一方面是要把公办的院校继续办好,另一方面也欢迎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但同样,我们要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包括清单式管理等。”他说,要避免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后,将其办成摇钱树或者印钞机,“这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公益性是教育最基本的属性。我们欢迎各种资本进来,但是不能违背公益性原则。放开并不意味着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去办。”
据悉,《方案》也对整个行业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方案。《方案》提出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探索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并出台激励政策,是希望通过社会资本的进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且通过校企联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 职教概念股应声走强
《方案》指出,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此外《方案》明确,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受此影响,2月14日,A股和港股市场上的职业教育相关概念股集体大涨。其中,开元股份强势涨停,洪涛股份也一度涨停,亚夏汽车(中公教育)当日涨幅达3.85%。而港股的中国新华教育、希望教育、民生教育、21世纪教育等也涨超6%。机构预测,至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24万亿元,占教育总盘子的37%。
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陈让表示,本次《方案》的出台或将对整个产教融合赛道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相较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其他赛道,产教融合型企业回报周期太长,但产教融合型企业与院校合作模式也将会更加稳定,很多场景在线下进行,其准入门槛也更高。《方案》除了强调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在校企合作中学校的自主权,提升了学校的积极性。
广州一中职学校实训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之前校内实训基地为了更充分体现实训实践特色,曾面向社会经营实训型窗口企业,但却面临实训经营过程中的收入所得分配没有政策依据的问题。而上述政策出台,给了学校和校长充分的自主权,从制度上解决了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营管理问题。
1+X证书制度试点下月启动
《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 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核,不作为毕业的限制条件。
职业技能证书由谁发放、如何管理?这一直是公众的关注重点。根据《方案》,人社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管理监督考核院校外、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此外,要调动社会力量组织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等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
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表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计划于2019年3月启动,从五个领域的证书开始,年内陆续启动10个左右,2021年以后在总结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更多职业技能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X证书制度。而教育部、人社部两部门目录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有业内人士指出,启动1+X证书制度,长期来看,可能会打破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学历论”,除了学历以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北大青鸟杨老师认为,1+X证书制度改革,这一利好将为职业教育学子增加一份就业保障,例如一些以“技术”为核心的行业,对职业技能和培训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仅有学历、没有权威的技术认证的学生也很难拿到“入场券”。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楼旭庆指出,近年来,教育部支持省级试点高校发挥示范作用。
广东、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运用项目建设和试点遴选的方式,从简政放权、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聘任等方面对试点高校给予支持,激发高校向应用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参与改革试点,大多数是学校整体转型,部分高校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学校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
楼旭庆透露,未来将进一步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一是要支持各地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在高校设置工作中更加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化发展。二是推动高校招生计划向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倾斜,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主要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三是重点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韦柑潞)民宿短租预订平台途家网近日发布《2018途家民宿品质报告》。报告显示,国内外共享民宿整体发展平稳,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