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扬岭南篆刻文脉,传播岭南印学精神 印说岭南·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印学“颂契成果奖”、“新士励学奖”日前启动征稿
吴晓懿:粤籍印学名家的共性,是以学术高度引领篆刻创作
问:如何理解岭南印学的历史与传承?
吴晓懿:岭南是吐纳近代文明,传播海洋文化先声之地,又是开放改革的重镇,但其文化形态却有“但开风气不为师”,“静水深流”的内敛特质。虽然有人曾认为岭南自古以来是百越集居之地,受中原文化的洗礼较晚,是“文化之沙漠”。其实不然,明清以来,岭南人才辈出,其文化可以与江南文化颉颃,可谓“文化沙漠下面有石油”。
岭南印学也不例外,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传承脉络。上世纪在广州象岗发掘出两汉时期南越王墓和二十一世纪初于广州北京路附近又发现了南越国公署,出土了大量西汉时期的玺印,其中包括文帝行玺、右夫人玺、泰子、赵昧等十多枚印章,制作工艺精良,使用材料上乘,是汉印中的佳构,是研究中国印学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
问:近现代岭南印学有着怎样的整体面貌?
吴晓懿:近一百年以来的岭南印坛俊彦林立,群星璀璨。其中有邓尔雅、简经纶、冯康侯、易大厂、容庚、商承祚、罗叔重、马国权等。究其渊源,这群异军突起的粤籍印学名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他们都是古文字学家,以学问之气贯注于篆刻创作之中,并融浙皖两派的印学技巧,以“印外求印”为底色,讲求“意与古会,文含今情”的理念,开启“岭南派”印风的新局面,其中以容庚(颂斋)、商承祚(契斋)为代表。他们早年受家学影响,又负笈北上,拜“罗王学派”的代表人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研习古文字学,又师承马衡,沈兼士等名家,曾有“甲骨四少年”之美誉。南归羊城之后把“罗王学派”的学术正脉和篆刻的技术带回广东,以津后学,启岭南之印学。容商二老的古文字学成就蜚声海外,在治印方面又功力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秦隶书法创作方面,又独树一帜,是时人难以企及。他们主张将古文字与书法、篆刻三者结合得最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会通的“三合”治学精神,印人才不会沦为匠人。
潘英伟:数字技术助力书法篆刻传播弘扬
问:数字技术如何为书法篆刻这样的传统文化“给力”护航?
潘英伟: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起积极作用。最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某大型文艺晚会的“恭贺新春”背景板,因为用了一个江湖字体的字库而造成了书法错误。这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书法字库已经是一种重大的需求,二是书法字库没有经过权威的审定,三是书法大家没有参与到实用字库的制作。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应用,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天壤隔阂。
问:岭南印社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潘英伟:岭南印社正在探索新技术在书法篆刻文化推广拓展上的创新。比如说,我们正在大力研讨移动互联、大数据、多媒体、共享性、社交化这些当前的前沿科技特性,在书法篆刻的资源汇聚、知识传播、技能教育等内容服务上能做些什么。
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的传播、学习方式。我们准备开设基于互联网的“岭南文化大讲堂”互动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设计,增进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书法篆刻的深入了解,并进一步学习提升书法篆刻艺术水平。
精准细分的知识资源、共享协同的知识体系、个性化知识服务都应该在书法篆刻这一中华特质文化上有更好的实现。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具有深厚社会和文化意义的“印人数据库”平台,荟集具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的印人印学文献资源,实现在线阅读、教育培训、按需出版等目的,有效保存、利用和弘扬书法篆刻文化,促进书法篆刻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并且通过专业的数字化运营模式,构建文化新业态,凸显社会效益。
新闻推荐
边检站民警顶风冒雨远赴锚地提供服务 船舶检查“零待时” 让科研人员早回家
黄埔边检站执勤人员登船进行通关服务。信息时报讯(记者陈子垤通讯员谌煌)记者从黄埔边检站获悉,昨日下午,我国“海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