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是展现中华文化时代风采的保证
墨耕人生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近年来,丑画丑书的报道时有所闻,本来对于艺术而言也难说谁对谁错,但问题是把丑画丑书标榜为艺术,甚至有些人竟然还说由于自己的丑画丑书艺术水准如何如何之高,不会欣赏是因为“看不懂”。这种自欺欺人的丑态就属于严重亵渎了美的神圣。
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原因就在于他能创作出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作品,至于花样繁多的名头则是当下潮流的一个特色。名头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你的作品要能撑得起这个名头。历史上真正的艺术家,留下的都是艺术作品,而绝不是官名和头衔。
假若艺术作品能说话,名头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名头谁都可取代,但艺术作品才能代表艺术家的真实身份。反观今日之书画圈,各种名头满天飞,却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作品。喜诶?哀哉。
画家、书法家在艺术上,是一个神圣的称谓。作品有广泛的美感以及内涵,是文学、历史、哲学的综合体现,可以视为艺术家生命的呈现。
当下有能耐的人在享赫位置谋一名头,打着吓人的名头“强奸”艺术,没有名头可写的就在自己的简介里写上拜某某名家为师,打着名家旗号,形成小圈子集体玷污艺术。越是没有艺术水准的人越是抱团取暖、相互吹捧;所谓一线画家也只是流水线作业,不断地重复。美在他们心中已然被完全被颠覆。何故?康熙大帝南巡途中,眺望江面上桅帆戟举,船舶相连,问道:“这条江上有多少条船”?镇江金山寺方丈香磬禅师伸出两根手指说:“两条船。”康熙再问:“一眼望去,江船何止百、千条,怎么说只有两条?”香磬答:“一条为名来,一条为名去。”而今,众书画家们不正争先恐后地拥挤在艺坛上的江湖钓誉船吗?
然而可悲的往往不是这些大名头人士、江湖人士骗人的太多,而是不够用,因为现实的“傻子(美盲)太多”。在这个充满名利的社会里,懂艺术的人太少,大多都是愿者上钩者,真的怪不得谁。有些所谓的艺术家拿出印有一大堆头衔的名片或拿着画册先翻到其与某高官合影、有某名家签名的页面,就足已唬倒一大片官员。因为他们太知道这些官员要的是什么,而又都缺少对美的判别能力。
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有着几千年的积淀,它的底蕴是中国人的文史哲,一千多年来产生了很多的真正艺术大家,如石涛、八大山人,近百年来也有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等,在他们的画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但如今有诸多大名头的画家,学之皮毛,怡笑大方也!
当下中国画坛的学术研究普遍缺失,如何依靠过硬的学术思想来带动全民的审美、繁荣中国的文艺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能用作品说话,才是真正的对艺术负责,也是对艺术的最大的尊重。有些人,一谈到师承、出身,就把你分成正统和江湖。齐白石木匠出身,没影响他成为大师。黄宾虹、潘天寿不是美院毕业也没有什么名师传授,难道他们就是江湖?这些年美院毕业的学生千千万,请问又出现了几位大师呢?
中国书法和绘画从远古时代走到今天,已经成为了国粹。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尊崇美、敬畏美,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乃至神品。在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中能体现真正成功的就是敬畏美、追求美!特别强调的是对线条、笔墨的运用和追求心法的境界高度。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的审美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普及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瑞琪)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和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政论性电视公开论坛——《羊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