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衡之民生探微 治理课外机构 先要消除价值摇摆

羊城晚报 2019-02-22 13:44

□耀琪

据本地媒体报道,广州市已完成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这次治理共关停575家机构,1108家机构承诺不再从事中小学学科类培训业务。这次治理能否根除学生增负之患,解除家长普遍困境?

据调查,课外机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没有合规办学资质、存在安全隐患、超纲提前教学等。实际上,课外机构无非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具体学科安排的,一类是辅助类素养类的。前者因为直接覆盖中小学学校教育,往往更有实力、有资质,和学校关系也更复杂。相反,后者的问题可能就是诸如有没有资质证照,是不是符合安全的问题。

因此,如果从数字上说,负责琴棋书画和家庭作业的机构数量很多,问题五花八门,却可能根本不是当前课外机构弊端的关键。相比之下,和学科紧密捆绑的机构,他们表面上没有太大问题,很难找到低级错误,却是最不容易清理和监管的。

比如某些大型课外机构,教学实力已经逼近或者超越了公办教师的水平,成为市场上的网红。这种机构完全按照优选法则,有能力培养和筛选出优秀种子。还因为牵涉到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家庭,甚至能“挟生源而令当局”。相比之下,不能凭考试招生的学校,当然就会暗中借助机构的力量去掐尖选苗。这在国内已是公开的秘密。

困难的是,要区别培优和超纲,有时是不容易的。培优机构的教材自成一体,很多题目是学校永远都不会教,大人做不出来,却能教懂小学生的。何况每个家长都有让孩子进步的权利。推行减负能保护大多数人,却没法让所有人保持同样速度。偏偏未来竞争、社会竞争、学位竞争甚至家长的竞争,都是以实力更强来说话的。这就逼迫大多数家长投入到“军备竞赛”。这种不分贫富的集体诉求,就是培训机构的利润来源。

更进一步说,日后高考的重本率、高分考生等指标,是和一个城市的教育脸面挂钩的。高分考生如何来,教育部门心知肚明,学霸是小学就开始练就的,是学校和机构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方面按照国家要求,必须推行减负、防止不公平;另一方面也承认更好的学校需要更好的生源,更好的生源才有更好的业绩。两种价值取向在现实中往往互相摇摆,那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治理的决心和持久力。

诚如官方宣布的,广州将建立培训机构检查监管“新常态”,坚决抵制和查处违规组织竞赛、“密考”等违规行为,强化监督管理,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如果公共优质教育资源能普及,教学水平能上升,或许课外市场也能实现转变。不再让拼资源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当然也是社会期待的理想状态吧。

新闻推荐

大学赏樱哪家强? 2月看华农 4月看武大 12月看大理

华农赏樱人流如织大理大学的冬樱图/视觉中国武大樱花文/羊城晚报记者张璐瑶实习生吴碧彤图/羊城晚报记者汤铭明预约爆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