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治癌疗效仍待验证
如果说今年春节期间什么新闻最火,疟原虫治癌无疑能排在前列。从去年底的一场学术讲座,到今年年初的话题引爆,疟原虫治癌一方面受到患者的热烈追捧,另一方面则被学术界猛烈抨击,境况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疟原虫治癌,其实早在去年4月就见诸本地新闻报道,但当时并未掀起太大波澜。此轮新闻源头来自今年1月28日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官方微博的一则推送,配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陈小平的视频演讲。同一日,“中科院之声”官方微博也进行了转载。陈小平在演讲中称,经过他们探索,当疟原虫感染,可以激活天然免疫细胞,就是NK细胞,激活之后可以杀灭一部分的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跟疟原虫感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激活了T细胞,后者是抗病原体和抗癌的主力军。在10例已经观察了一年的病人中,“有5例有效,其中有2例可能已经被治好了。”
有官方背书,事关晚期癌症患者,又有疟原虫这样奇特的元素,这则推送很快在网络上热转,也成为各路自媒体发挥创作的绝佳素材。虽然是“可能治好”的阐述,但在自媒体传播的标题中,“以毒攻毒”、“治愈晚期癌症”一跃成为关键词,在朋友圈刷屏。
在央视对此的报道中,钟南山院士对此研究的评价是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下结论还太早了”。但在随后的网络传播中,央视的关注反而又成为自媒体新一轮炒作的背书。
一项科学研究,什么时候适合对外发声?从疟原虫治癌事件来看,在未有足够样本未有科研论文之前,急于发声,是操之过急了。此后,多家媒体介入调查,也有多名学术界人士发声,从伦理审查到科研理论基础甚至风险隐患等多个维度质疑该项目。疟原虫治癌无论是从科学性、安全性还是有效性都遭遇了挑战。但这并未能阻止患者的热情。据媒体报道,该项目合作的三家医院很快人满为患,听到消息的患者及家属从四面八方赶到医院咨询希望入组。“我符合入组条件,尝试过其他疗法都没有效果,想试试疟原虫行不行。”一位癌症患者这样告诉记者。晚期癌症患者“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可以理解,一线希望可能就是一切希望。但作为一项非常早期的临床科研项目来说,成败尚犹未知,过早说“可能治好”,“暗示”有效性,对大众无疑是种误导。
时至今日,关于疟原虫治癌仍有诸多疑问:起抗癌作用的是奎宁、青蒿素还是疟原虫?疗程之后能否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疟原虫?会否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事件引爆后,中科院陈小平研究团队很快停止对外发声,一切关于疟原虫治癌的疑问似乎静待“尘埃落定”。但笔者认为,事关人的临床研究,以上问题不能不问,也值得好好反思。
南方日报记者严慧芳
新闻推荐
巧!巧!巧!这个医生元宵节赶巧办了好多好事出门买汤圆 碰巧救个人
医生术后查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广州好人广州人身边的平民英雄一巧:心血管病科医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