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出行有了新玩法

广州日报 2019-02-21 04:15

站着说话

广州市民关先生家住南海,在珠江新城上班。平常上下班通勤,关先生需要3个小时。在春节期间,他走同样的道路,往返只需要40分钟。他算了一笔账,假设一年需要上班264天,一天被“堵”掉140分钟,约等于616小时,也就是一年之中,有整整25天在“拥堵”中度过。春节后,关先生搬回市中心,将南海的房子租掉,在珠江新城租房子住,步行上下班。至于汽车,他会搁置在南海,平时在市区,就不开车。原本,关先生有换车的打算,但他实在不愿意将时间耗在路上。需要出行,他会选择“打车+共享出行”

关先生并不是唯一例子,我身边有许多朋友就是这么打算的。事实是,城市居民的观念正在改变。根据贝恩咨询所做的调查,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滴滴和美国Uber的订单量呈现大幅增长,消费者更加注重移动出行中的体验,而非在追求拥有汽车带来的荣光。严重的拥堵和居高不下的拥车支出,让他们选择不买车、不换车和不用车。

这一调查结果与凯文·凯利的观点不谋而合,凯文·凯利被科技界和商业界视为“先知”。在他看来,资源的使用权将比所有权更重要,人们将通过获得服务的方式取代“占有”实物。

丰田、通用、特斯拉、宝马、谷歌等正在集合各行各业的优势力量,布局自己的移动出行蓝图。同样,中国企业们也是如此,这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因为这需要海量资金的投入和长时间的等待。ofo是反面的例子,它没有等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小黄车迅速地从大街小巷“消失”,悄悄地走,一如它当时悄悄地来——连一声“再见”都没说。

共享出行,可能是城市规划迈向未来的关键,不仅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也为解决拥堵提供契机。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有可持续盈利的模式。

或许你会说,公交和地铁不就是现成的“共享出行”?那么多人共用一辆“车”。它们是公共交通,不是“共享出行”。“共享出行”有一个大前提,即,在使用过程时,你还是“独占”的。面对严重的拥堵和居高不下的拥车成本,“占有”一辆车是不划算的,也是不理性的。但在移动过程中,独自享有服务,这是应有的尊重和不能逾越的底线。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从上汽到广汽,从东风到北汽,都在摩拳擦掌推出自己的“共享出行”品牌,因为需求就在那里。

最后,我自己盘算了下,最近三年,我驾驶自家车的行驶里程是逐年降低,2018年甚至不到6000公里。更多的时候,车辆是停在那里,没有去使用。好多人问:“你不换辆车?”我回答:“如果不是为了"保牌",我都有卖车的冲动。”

(周伟力)

新闻推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落户广州 拟8月下旬与广州博览会同期举办

信息时报讯(记者奚慧颖通讯员穗商务宣)昨日,广州市商务局召开全市商务工作会议。记者获悉,今年预计广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