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因车祸命悬一线赴穗获救治 他如今南下感恩妙手仁医
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韩文青)春节喜庆的气氛还没有散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迎来从安徽远道而来的洋洋(化名)和他的哥哥。这一次来医院,兄弟俩不是为了治病求医,而是为了寻找12年前的“救命恩人”,是他们,让当时遭遇意外车祸造成巨大食管气管瘘而命悬一线的洋洋重获新生。
一场车祸导致巨大食管气管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邵文龙向信息时报记者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2007年,6岁的洋洋跟随父亲乘车外出游玩时,乘坐的车撞在了一棵大树上,导致气管与食管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瘘口,也就是说,气管与食管被撞“穿”了。因为这个“大口子”,洋洋无法直接从嘴巴进食、饮水,否则食物经过食道时会从破洞处直接落入气管、肺,极易发生呛咳,危及生命。
在12年前,食管气管瘘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所谓“10个瘘9个死”。而小洋洋的情况危重,家人带着他辗转安徽、上海等地四处求医,得到的回复却都是医生无奈的摇头和叹息。
危急情况下,当时是医学院学生的洋洋表姐突然想起在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报道,一位澳门的小伙子同样是因外伤导致巨大食管气管瘘,在广州接受了手术后已经全然康复。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丁香园的论坛里面发起了一个“救命帖”,将洋洋的情况发布在网上,希望能够为小洋洋寻找到“救命”机会。
非常幸运的是,这个帖子恰巧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何建行教授团队的邵文龙医生看到,他认真浏览了这个孩子的病情后发现,这与何建行半年前做过的一例手术患者情况非常相似,也许这套新的手术方法可以帮到洋洋。于是,邵文龙在这封“救命帖”下面进行了回复,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通过“救命贴”南下寻医终得救
洋洋的家人看到这个来自广州专家团队的恳切回复后,感觉重新见到了希望。他们立即收拾东西启程南下,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做了详细的检查后,医务人员发现洋洋的食管与气管间的瘘口长达5公分,几乎整个胸段的食管都已破裂并与气管相通,而且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和营养不良,如果再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恰巧在半年前,何建行团队成功处理过类似的问题,手术中将食管从膈肌裂孔处和颈部离断,用食管修补破损的气管,保障通气,再将胃部游离后拉至颈部与食管上端进行吻合,顺利实现了巨大食管气管瘘修补及改道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证明此方法有效。
经过评估与讨论之后,何建行建议采取同样的手术方式为洋洋进行修补,但由于当时洋洋的身体条件太差,需要纠正体质之后,才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此,医护团队给洋洋制定了详细的“增肥”计划。经过精心的护理和营养支持,3个月后洋洋的体重增加了近1倍,达到手术标准。充分的手术准备之后,何建行带领医护团队十几人成功挽救了洋洋的生命,这场“超级手术”,仅仅在颈部和腹部留下两个三四厘米的疤痕。
手术完成一周后,洋洋终于可以摆脱腹部临时安装的饮食“通道”,直接从嘴巴饮水、食粥。“弟弟受伤后,8个多月来都没有从嘴巴吃东西了,手术后喝白开水都说甜。”洋洋的哥哥回忆说,调养一个多月后,洋洋恢复得很快,又可以在地上活蹦乱跳,自由地吃喝,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如今重回广州感激“救命恩人”
痊愈后,洋洋跟随家人回到安徽老家,但他的主治医生们却非常牵挂这个孩子,邵文龙更是将私人电话给了洋洋的家人,并叮嘱有任何不适的情况都可以随时联系。12年间,何建行团队一直关注着洋洋的成长,指导他的术后康复。
12年后,洋洋跟着哥哥带着无限的感恩之情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我们在新闻上得知何教授获得了国家大奖,趁着春节假期带着洋洋过来亲自祝贺他,也感激他的救命之恩。”洋洋的哥哥说,父母年事已高,但对何教授的大恩大德却一直铭记于心,“这次见到了恩人,还合了影,也算是为老人家圆了心愿。”
新闻推荐
文/羊城晚报记者张华通讯员魏星黄月星“黑肠子”往往是形容歹毒的无耻小人。便秘3年多的陈女士,一直都依靠泻药帮忙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