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

南方日报 2019-02-16 06:16

《建筑的性格》

简照玲著

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5月

定价:95.00元

在艺廊中庭的电扶梯、天桥、平台间穿梭,看着阳光由天窗渗入所产生的光影变化,体验层次感丰富的空间。图片由东方出版中心提供

当年贝聿铭在一张信封背面上的建筑线稿随笔,信手拈来的设计灵感,向来就为崇拜他的贝迷们所津津乐道。图片由东方出版中心提供

●简照玲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秉持现代建筑的传统,以简单的几何造型将建筑形体抽象化,并在形式、空间、建材和技术领域进行探索。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在广州出生,次年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举家迁至香港,10岁时再度随父亲调职至上海。贝聿铭是贝家长孙,每年夏天,住在苏州的祖父都会要他回老家去。贝聿铭对苏州印象最深的是,和堂兄弟们在私家园林“狮子林”玩耍,这些儿时经验无形中影响了他往后的设计生涯。从小在香港长大的贝聿铭,对上海的繁华生活并不感到多大惊奇,倒是一栋比一栋高的新盖楼房深深吸引着年少的贝聿铭,从那一刻起,他开始想当建筑师。

17岁时,贝聿铭前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当年宾大建筑系的课程全盘沿袭19世纪的巴黎布杂学院系统,学生们得有很好的绘图本领才行。贝聿铭自认专长在数理,在宾大仅待了两周便转至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当时麻省理学院的院长特别关注贝聿铭,觉得他有设计方面的才华,就力劝他再回头学建筑。贝聿铭听从院长的建议重回建筑系,于1940年取得学士学位,1942年再至哈佛攻读建筑硕士学位。1946年贝聿铭自哈佛毕业,原本打算回国,但父亲要他留在美国,这一留便是60个年头。

自哈佛毕业后,贝聿铭返校当了两年讲师。31岁那年迁居纽约,在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WillamZeckendorf)门下工作,一待就是12年。贝聿铭原本想跟齐肯多夫学些房地产开发经验,但出乎他的意料,齐肯多夫的想象力丰富,勇于尝试新事物、新思想,贝聿铭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也通过他结识了不少政界人士,对后来的发展帮助甚大。

1958年贝聿铭创立自己的事务所后,没多久受肯尼迪夫人杰奎琳之托设计了肯尼迪图书馆。这个案子对贝聿铭来说是个转折点,不仅让他跻身上流社会社交圈,还为他赢得许多重要建筑案——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东厢、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及至今仍备受赞誉的罗浮宫扩建工程。1983年贝聿铭获颁普利兹克建筑奖。

1989年在事业轨迹到达顶峰之际,贝聿铭退出自己一手创建的事务所,第二年宣布退休。闲不住、追求完美、热爱学习的贝聿铭,退休后仍接手几个过去事务所不会承接的小型个案。他常说:“利用70%的时间来做必须要做的事,以便有30%的时间做喜爱做的事。”这些个案规模虽小,业主可都有着很高的野心,致使年事已高的贝聿铭得以尽情地做他“喜爱做的事”,而依然有精彩杰出的表现。

美国国家艺廊东厢

建筑师:贝聿铭

位置:华盛顿特区·美国

完成时间:1978年

1978年开幕轰动华府的美国国家艺廊东厢,30年后仍是魅力不减。来这里的人,有些是为了看展,有些是排遣假日前来逛逛,还有像我一样,坐飞机从大老远跑来,为的是看建筑。

美国国家艺廊是富豪安多·梅隆捐赠给国家的美术馆,梅隆是美国的铝业巨子,匹兹堡的银行家,曾担任过财政部长。1936年圣诞节前夕,梅隆在白宫图书馆和罗斯福总统喝茶时,表示愿意将个人的艺术珍藏全数捐出,并出资兴建艺廊。没多久,国会就批准宾州大道东端的一块土地作为馆址。梅隆看准未来有扩建需要,在协议书上约定国会必须保留旁边的一块沼泽地,也就是后来的东厢用地。

国家艺廊该以什么类型呈现?当时现代主义已在全美展开,但在华府具国家象征意义的权力核心区里,梅隆认为古典风格是唯一可行的形式,因此找来古典派建筑师约翰·拉塞尔·波普担纲大任。1937年8月,国家艺廊开工后的两个月,梅隆因病过世。1941年,国家艺廊落成。20多年后,梅隆的儿子保罗·梅隆,一方面担心预留的那块地被有心人士挪用,另一方面,艺术欣赏逐渐成为人们的重要休闲活动,因此决定扩建艺廊,并将筹划工作交由馆长卡特·布朗负责。布朗颇具野心,艺廊扩建正好可以让他大展身手。他需要一名建筑师能够突破险棘的政治压力,方能完成一座宏伟的现代化艺廊。

1967年,布朗取得12位建筑师的作品供董事会筛选,筛到最后剩下路易斯·卡恩、菲利普·约翰逊、凯文·罗什和贝聿铭4位,其中贝聿铭的作品最被看好。为慎重起见,梅隆、布朗和另一名董事会成员,搭乘梅隆的私人飞机去看贝聿铭的几个重要作品。每到一站,贝聿铭获选的机会就升高一些,因为每栋建筑都能证明贝聿铭有能力解决国家艺廊的扩建难题。最关键的是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这座建筑有纪念意味却还能让使用者感到自在,这可不容易。梅隆看了之后对布朗说:“我印象深刻。”布朗知道就是贝聿铭了。

东厢基地呈梯形,北侧临宾州大道,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商业空间,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老馆相对。这么特殊的基地实在伤人脑筋,但贝聿铭更担心的是象征意义;要在国会山庄和白宫之间,全美国最敏感、最庄严神圣,有诸多纪念性建筑的地带,插入一座具时代意义的现代化美术馆,这可是个大难题。

还好,贝聿铭抗压能力极强,压力愈大,限制愈多,愈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获选后不久,在飞回纽约的途中,贝聿铭灵感一来,拿出一张信封,在背面画了一个梯形,再画条对角线,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和一直角三角形,前者作为艺廊,后者是研究中心,东厢雏形就这么诞生了!这过程看似随兴,其实是经过脑力再三琢磨的。

大的问题解决了,但作为一个艺廊,贝聿铭认为展览环境很重要,不仅要考虑经常光顾的艺术家、学者、艺术爱好者,更要照顾仅是前来逛逛的人们,或随父母到来的小朋友,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常客。贝聿铭说,早年他常在周末带着孩子去逛博物馆,小孩不爱去大都会博物馆,比较喜欢去莱特设计的古根汉博物馆,原因是那里的中庭宽阔,还有螺旋坡道可以跑来跑去。因此,当有机会设计国家艺廊时,他想到的是一个亲切、舒适、动人的展览环境,他不希望来馆的人离开之后,满脸疲惫,或根本不想再来。

贝聿铭在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安插六边形的展览室,大小足以让观赏者消化所有展品。艺廊和研究中心间以一个三角形的中庭结合,是全馆精华所在;高达80英尺,面积达1.6万平方英尺;光亮的天窗底下,悬吊着随着气流旋转的活动雕塑,是大师亚历山大·考尔德的作品,这可是在建筑尚未完成时,贝聿铭就已安排好的。访客在中庭的电扶梯、天桥、平台间穿梭,体验多层次空间,看着阳光由天窗渗入所产生的光影变化,稍作休息,再继续看展,一点也不觉得疲惫。

东厢正对老馆的那一个立面呈“H”形,艺廊和研究中心的出入口都在这一面,前者较大,后者较小,访客不易搞混。东西两厢,地面靠广场联结,地下借廊道相通。广场上有7座大小不一的玻璃金字塔,既是广场上的雕塑品,也是地下廊道的天窗。东厢外墙采用和西厢相同的田纳西大理石,为此,当年负责西厢矿石的马尔科姆·赖斯,在退休35年后近80岁高龄之际,重开荒废的采石场。西厢的大理石厚1英尺,为节省开销,东厢以3英寸厚的大理石包覆砖墙,施工之精细,连工人都引以为傲。不可思议的是,研究中心那107英尺高、仅19.5度的石材转角,总是让人忍不住想摸它一下。所幸,施工质量没话说,只是会被摸黑而已。

贝聿铭的才智过人,有极强的理性分析能力,情感不外露,要求完美,这些人格特质在东厢作品中表露无遗。他巧妙地将局限性极大的基地条件转为创意来源,以简单的几何造型将建筑形体抽象化,既烘托了周遭的古典风格建筑环境,又有自身的高雅格调。更重要的是,他为美国当时的公共建筑找到一条现代化的出路。

(摘编自《建筑的性格》)

新闻推荐

2019亚冠即将开波 J联赛希望亚冠三连冠

2月19日,2019年亚冠联赛的资格赛第三轮就将开战,日本的鹿岛鹿角和广岛三箭两队将代表日本率先出战。近日,日本足协和J联赛联...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