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须反思“以毒攻毒”式传播

南方日报 2019-02-15 06:31

■巴扎黑

这两天,一条“疟原虫能"以毒攻毒"杀死癌症”微博,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带领的科研团队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先是一些自媒体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刊发题为“重磅!晚期癌症被攻克”“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癌症”文章;紧接着是业内专业人士提出质疑,“疟疾抗癌,到底靠不靠谱”,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无论是从过去的传说、小说,还是今天的影视剧中,很多人对“以毒攻毒”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过,综合陈小平的相关演讲视频,以及南方日报的实地走访报道,“以毒攻毒”之说实际上掩盖了疟原虫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杀死一部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机理。至于最终能否成为一种有效治癌方法,研究团队自己也认为,“仍在实验中”,“有一些苗头,下结论太早”。

透过此事不难看出,以通俗、简化的概念来描述一项科学研究,看似有助于人们理解,然而却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以小夸大等种种传播误解。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之前的所谓“滴血验癌”“基因验癌”等说法。根本上说,用一滴血来检测肿瘤标志物,充其量是为发现一些小的可能存在的病灶提供了一种思路方法,离真正的临床应用有着很大距离。然而,屡有这样的研究发现,被有意无意夸大为一些人类“福音”,甚至被一些企业用来忽悠消费者,变成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生意。

以此,不妨进一步反思一下人们常说的科学素养问题。一段时间来,诸如酸碱体质、食物相生相克等种种谣言在网络上流传,这与公众自身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但一定程度上说,“以毒攻毒”式传播也算是“功不可没”,实在是值得警醒。

新闻推荐

2018年700人登顶 10万人到访大本营珠峰限流

艰难的登山路,《珠峰清道夫》剧照,来源于豆瓣。纪录片《珠峰清道夫》海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嘉晖李华近日,“珠...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