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村来了社区规划师 “参与式”思维燃起村民建设“文化标志”新希望 微改造项目让村子变得更好了

广州日报 2019-02-15 04:19

荔湾湖畔,泮塘五约。新年伊始,站在新建的广场前,三三两两的居民讨论着村子未来成为西关地标的可能性。这座藏身荔枝湾中、紧邻中山八路南侧临街高楼的旧村落,可追溯历史超过九百年,是广州最古老、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村之一。

“五约很有历史底蕴,祖辈的故事代代口口相传,我们很希望这些故事能展现出来。”家住五约紧邻荔湾湖的街坊木子(化名)告诉记者。然而,很少人知道,数年前,五约曾经面临着命运未卜的时刻,迷茫、将就,有的村民因此选择了离开。令大多村民没想到的是,村里来了群甘愿“被骂”的社区规划师,带来了一点改变,新年到来,他们期待这样的改变能再大一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吴阳煜

社区规划师来到古村被骂仍坚持面访村民

提起曾经的五约村,居民想到的更多是破落、颓败和残缺……曾到过现场考察的建筑师邢懿回忆说,“大家都在感慨,那时这里就和废墟没什么两样。”

家中的房子紧邻荔湾湖,但木子记得,早在很久前,大家就有关于村子未来还存不存在的疑惑,逐渐迷茫、冷漠,有不少街坊甚至搬走了。

后来,2016年,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启动。邢懿清晰地记得,漫长的讨论时间在建设者和村民之间立起了很大的一堵墙,“村民谁也不理睬,对外人比较抗拒。彼时,邢懿的建筑师团队也参与五约的微改造项目,特地加入了“参与式社区规划”的环节,而芮光晔和黄润琳正是这一环节主要负责人。

“社区是为谁而建?”在芮光晔看来,五约的问题,根源在于各方没有挖掘到彼此内心的诉求。他们的工作,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芮光晔和黄润琳在初初进入村落便遭遇了大难题。“第一次进去的时候,村民们比较冷落和戒备。”黄润琳说,这比被村民骂更糟糕,“人家连你的存在都不认同。”

当芮光晔和黄润琳手持DV出现在村子拍摄的次数多了后,他们也终于开始“被骂了”。“大家以为我们是拆村子的人,火收不住,直接骂起来。”黄润琳解释道。村民们没想到的是,即使头一次被骂了,这群自称为社区规划师的人手持DV,依旧每周持续地到村子里面对面访谈,希望梳理出该村的传统宗族体系、传统历史景观,并同时挖掘村居生活的真实需求。

规划师与村民吃宵夜“吹水”聊出古村改造新想法

自小生活在五约的有叔告诉记者,“村民每周都看到他们询问村里的需求,逐渐开始相信他们是希望村子变好了。”令芮光晔和黄润琳感到惊喜的是,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会在大晚上突然打电话邀请吃宵夜。

芮光晔告诉记者,到了大排档的宵夜桌上,村民会不断在“吹水”中透露些真实想法。作为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士,芮光晔和黄润琳在和村民们的聊天中发觉,当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两人一次又一次组织起村里的老人家坐在一起,拿着老照片让他们闲聊当年,“老人家们聊着聊着兴头就来了,主动提出来想办个展览。”于是,从照片收集到设计展览方案,再到布置落实展览,村民和黄润琳等人一起在村内平时老人家们聚集的活动空间搭起展览的帐篷。在展览的现场,每张照片的下方还设置了独特的问答游戏,以提问的方式将上一代的记忆故事和生活经验传递给了来参观展览的年轻人们。

黄润琳称,他们还将先前与居民共同参与讨论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模型,放在展览现场,趁着展览的热度,调动更多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讨论,进一步检验与修正微改造方案。芮光晔说,他们做的有点像“社工”的思维。

随着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二期工程接近完工,不少村民看着翻新过的青砖壁、直街巷,大多感叹变得更好了。与此同时,不少五约村民有了更多的期待。三官庙是泮塘村里一处标志性传统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被改用为当地公社的生产队指挥部。不久前,三官庙前广场平整施工。彼时,一对埋藏在广场下方的石楹联被挖出。

“900年历史口口相传,这里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向广州街坊展现了。”有叔介绍道。“对联是三官庙的,以前香火很旺”“现在这里成了习武舞狮之地,这又是另一个故事”“这里的龙舟是少有的可以挂黑底白字北斗七星旗的,有着一段历史佳话”……

有叔说,他作为村民代表,自这对石楹联挖出以来就向项目主导部门提议,希望将这些遗存文物在三官庙前好好安置下来,“如果这里能成为一个文化博物馆,将是一件大好事。”

“参与式”社区规划日益成为一种趋势

说到这场“参与式”的社区规划,芮光晔和黄润琳更多的是觉得幸运。黄润琳说,参与式规划师希望在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沟通中,调动各方一同参与建设,让下定论来得更慢、更谨慎,让彼此有一个逐渐适应和磨合的过程。

芮光晔觉得,这样的操作方式虽成本巨大,但辛苦是值得的,“而且这种理念在日益普及成为一种趋势,未来也相信会更好。”不仅是在规划领域,社工等领域也开始尝试将类似的理念“系统化”“理念化”。

“其实广州很多社工或志愿者在长期从事社会服务时已有协作的意识。”广州的一个公益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意识应该成为一种理念普及,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更美好的生活创造中去。

银杏基金会(国内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秘书长林红认为,在公益慈善领域,很多服务或需要解决的其实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适应性问题,需要有人把人与人连接起来共同找出对应方案,促成好的结果。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人之一陈志君告诉记者,“无论是参与式还是协作,这些理念在广州的社工和义工领域十分盛行,把社区营造得很好,但这种理念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新颖的事物,泮塘五约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

新闻推荐

张硕辅到荔湾区调研旧城区微改造并召开区委书记工作会议 突出重点攻坚克难 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信息时报讯(记者何小敏通讯员史伟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