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让更多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南方农村报讯在一个巨大的日光温室里,20多名工人正精心“伺候”着鲜花蝴蝶兰。他们将蝴蝶兰所需的苔藓、树皮等生长基质快速装入花盆里,再放入植株。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五竹镇,花工们正为春节旺季忙碌地准备着。
28岁的乔重阳是五竹镇五竹村的村民。2018年2月起,她和另外10名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找到了收入稳定的工作,在由当地政府引进的甘肃维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里种花养花。
五年前,为了生计,乔重阳辗转多个城市漂泊打工。她说:“城市打工的成本太高,每月工资虽然有4000元,但攒不到钱。”
2017年,甘肃维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项目资金1500万元,用于蝴蝶兰产业基地建设,并与五竹镇政府签订脱贫增收合作带动协议,每年按总资金的8%保底分红,同时为贫困妇女提供工作岗位。
该公司工作人员杨倩介绍,2017年,公司为477户易地搬迁户分红120万元,户均年分红2000元以上。根据项目发展规划,蝴蝶兰产业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可吸纳贫困妇女80人务工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4万元以上。
在广州接受了3个月的技能培训后,乔重阳在这家企业上班了。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步行五分钟到达花厂,还能照顾父母和两岁的女儿,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并承诺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最需要人,我们需要把劳动力带回乡村,并解决他们的就业。”五竹镇镇长王玉平介绍,农民外出打工,不但导致农村人口急剧减少,还产生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渭源县以东100多公里的通渭县也通过政策或资金扶持并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在乡村建分厂或建车间,解决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春节前夕,通渭县第三铺乡侯坡村贫困户周淑霞还在正常“上班”,加工当地特色饮品“盖碗茶”。烤好红枣,敲碎冰糖,再把它们和茶叶、枸杞等装到一起。一分钟后,一袋“盖碗茶”制作完成,很快被销往周边县城。
自2018年以来,侯坡村引进县里龙头企业乐百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周淑霞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可以赚1800元。她庆幸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务农和照顾老人都不耽误,家庭地位也提高了。
通渭县委常委徐斌科介绍,通渭县近年来推行企业延伸新建、盘活资产改建等方式,在全县建成投产扶贫车间14个,带动就业55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占近一半,人均月增收1500元以上。
中国正在新建更多“扶贫车间”,并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家门口的新岗位。据统计,山东、河南两个人口大省已经建成扶贫车间1万余个,带动30余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去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明确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为主的培训计划,完善贯穿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
徐斌科说:“在家门口就业不仅能够解决农村吸引人才面临的难题,拉动乡村经济的强劲增长,而且从长远来看,也能解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新华)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欧嘉福)2月12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关于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获得用气营商环境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