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后时代

广州日报 2019-02-13 04:00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综合整理文静

图@视觉中国

新技术可将大脑信号直接转换为语音

据报道,近日,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一套新系统,借助语音合成器和人工智能,通过监控某人的大脑活动,将其想法直接转化成了可理解、可识别的语音。研究人员称,最新研究为那些言语能力有限或无法说话的人重新获得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奠定了基础,也有望为计算机直接与大脑通信开辟新途径。

但要实现这一壮举极具挑战。以前科学家进行的脑部信号解码工作主要集中于构建一些用于分析频谱图(声音频率的视觉表示)的简单计算机模型,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类似于可理解的语音的东西。研究团队因此求诸声码器,这是一种计算机算法,可在接受人们说话的录音训练后合成语音。

为了教声码器解释大脑活动,在研究中,团队要求接受过脑部手术的癫痫患者听取不同人说的句子,同时测量他们大脑的活动模式,这也是对声码器进行训练。

接下来,他们要求这些患者听说话者复述0到9之间的数字,同时记录可以通过声码器运行的大脑信号。然后,再借助模仿生物大脑中神经元结构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对声码器响应这些信号所产生的声音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这些人可以理解并重复75%的声音,远超以往任何尝试。”研究人员计划接下来测试更复杂的单词和句子。他们希望该系统可以成为植入物的一部分,将穿戴者的思想直接转化为文字。“这将改变游戏规则。它有望让任何失去讲话能力的人,重新拥有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机会。”

新专利:一种动态的途中无人机交付系统

无人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众多科技大厂的研发方向与其有关。据悉,最近微软获得了一项新专利,是关于潜在的新交付系统,被称为“途中产品交付”。据介绍,是一种使用无人飞行器将产品运送到前往目的地途中的接收车辆的机制。

科技厂商更描述了促进该动态交付系统的各种技术。其中包括,可以基于客户位置实时更新无人飞行器的飞行路径。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同步,即在指定位置直接与接收车辆会合,并可以将其他数据馈送到系统以计划相关的飞行路径。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其仪表板内导航系统或手机下订单,并在途中接收产品。可以基于某些标识符(例如其牌照号码)识别接收车辆,无人飞行器也可以直接与客户端的计算设备通信。

交付的最后部分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技术来执行。无人机可以使其速度与接收车辆的速度同步,然后通过天窗放下产品,或者可以使用系绳或使用车辆的侧窗直接将产品交付给客户。这些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扩展。

无人飞行器如何更好地“服务”快递领域,已成为业界的重点关注。例如,在广州本地,已有无人飞行器厂商与新零售合作,研究利用无人飞行器实现短途运送货物的方案。另外,国内互联网电商平台也在尝试利用无人机提高快递物流的速度以及覆盖的地域。让一些快递员或物流车辆无法前往的地区也能做到“送货上门”。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知道任何关于科技前沿的猛料,欢迎将新闻线索发至:gzrbkc@126.com,我们将有专人进行回复和处理。

新闻推荐

由广州市妇儿中心夏慧敏教授等领衔研发的人工智能诊断成果登上《自然医学》 人工智能可“读懂”病历 或将能像医生一样“思考”

本报2018年2月26日曾报道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人工智能成果今天消息据新华社电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看图”识别影像,还能“...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