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工作量多三倍 时刻挑战生死时速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郭军:一线医护人员春节期间即使休息也24小时待命
[摘要]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郭军:一线医护人员春节期间即使休息也24小时待命
春节值班,工作量倍增,医护人员时刻挑战“生死时速”。
人物档案
医生
郭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他参与春节期间的一线及三线值班工作,全面负责协调病房、门诊、外院危重疑难病人的会诊及转运、以及任何突发情况等工作,10年都没有休满过假期。
值班心声
春节,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承担比日常多三倍的工作量,时刻挑战“生死时速”。
工作感悟
医生,原本性格不同,但是受到锤炼后,性格都趋于一致,就是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病患。
郭军已经10年没有回湖北老家过年了。
每逢春节团圆时,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人数上升,急诊患者与日俱增。7天长假期间,一度收治了超35位患者,且病情都较严重,2010年大年初六当天曾接诊13人。
“春节值班,是无数值班中的一个,没有什么特殊。”面对假期高危病情的患者,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承担比日常多三倍的工作量,时刻在实践中挑战“生死时速”。
春节曾连续工作36小时以上
亲友团聚,贴春联、贴福字,热腾腾的饺子端上饭桌,这是大部分人过年的标准状态。
对于心血管内科的医务人员来说,却无暇顾及团圆的喜悦,灯火通明的科室内,重症患者接踵而至。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因患者通常病情危急重,心内科被称为距离死亡最近的科室,这群时常与死神搏斗的医护人员,则被称为距离死神最近的人。
“全院最危重的病人,很多都在我们科,这些患者的猝死几率是非常高的。”郭军透露,每逢春节团圆时,医院往往会迎来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小高峰。
心血管疾病,原本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但春节亲友相聚,持续低温天气、进食油腻、饮酒过量、情绪激动等都成为诱发因素,一些青壮年也频发急性心血管疾病。
从郭军以往的经验来看,春节期间,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么不来医院,一来就是重病。相比病患持续走高的数量,值班的医生与护士需要承担的工作量相比日常而言,多至三到五倍。
“我们科春节排班,有4套班子,除了病房值班的一线医生与护士,还有手术主刀、助手等,组成一个大的团队。”大年初三之后,郭军所在的心内科住院人数逐渐增多,重症监护的35个床位有时会爆满。
对于郭军和同事们来说,春节或许就像每个工作日一样平常,甚至是一段更为忙碌的日子。晚上工作到次日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情,连续工作时间36个小时以上也比较普遍。
“连续工作,意味着没有休息的时间。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晚上都在进行手术、抢救病人,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了,做好病人交接工作,可能到第二天下午或者晚上才能回家。”下班后,郭军发现自己的眼睛充血得厉害,才会意识到工作的劳累。
挑战“生死时速”,一天接诊13人
2009年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至2010年1月25日,武广高铁共发送旅客124万人次。老家在湖北赤壁的郭军,回家坐高铁的路程被缩短在4小时内,但他却没有成为这归家大军中的一员。
2010年的春节,是郭军印象中最为忙碌的一次在岗值班。大年初六那天,从早到晚,从半夜到第二天凌晨,不停有重症病患前来,一共接诊了13位,病情都是与春节相关的冠心病、急性心梗、高血压急症、急性心衰等。
“看着很好的一个病人来了,可能随时就死掉,或者在手术台上由于病情严重突然就猝死了。有的患者胸闷胸痛忍着不来看病,家属也持在家观察的侥幸心理,最后送来医院已经发生了大面积心肌坏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通常表现为严重的胸痛、严重的呼吸困难、难以忍受的心悸等症状。”郭军说,这类高死亡率疾病的医治,对医生的精神紧张程度和专业要求都更高。
当天晚上9点,一位5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因突发剧烈胸痛被送来医院,经过诊断是急性心肌梗塞。这是一个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短时间死亡率达30%,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则死亡率过半,一旦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将导致心衰或者直接死亡。
情况紧急,病患家属来医院时都没来得及准备手术费用。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耽误一刻便是无可挽回。
这种情况下,郭军与家属短时间沟通病情,互相达成充分信任,他立刻作出决定,以个人身份为病人担保———先手术再交费,“没问题,手术要紧”。
心内科当即安排了手术,为患者植入了支架,使其闭塞血管疏通,血流恢复通畅,完成完全血运重建。一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病人的胸痛症状得以缓解。
病房里,护士们连接心电监护、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抽血、记录,毫无懈怠,有条不紊地对春节住院的病患进行每一步抢救与治疗。
“医生,原本性格不同,但是受到锤炼后,大家性格都趋于一致,就是我们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病患。”在郭军看来,不管是一个多么粗糙的人,医护行业都会让人被锻炼得像福尔摩斯一般细致与耐心。
春节假期从未休满
这几年,郭军把父母从老家接来广州团聚。
“回家的时间短,如果医院有急事,担心赶不回来。”春节7天假期,入职以来,郭军从没有休满过。即便是休息时间,郭军的手机也24小时待命,随时等候处理突发。
“跟家人吃饭基本上是他们等我吃,晚上有的时候10点才回家,菜都凉了。我经常说,不用等,但家人还是要等。”作为医生来说,聚会晚到或者临时缺席,亲友已经都能理解。
赶不上家里年夜饭的时候常有,和医护人员在医院食堂吃饭,年夜饭就像日常工作餐一样平常。
郭军缺席的饭局不只是年夜饭。12岁的女儿曾经写过一篇主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提到最大的希望是期待父亲能和她一起完整地吃顿饭。因为郭军经常在饭桌上接到工作电话,转身就走,女儿只能无奈看着他匆忙远去的背影继续吃饭。
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指出,有超过50%受访医生表示自己平均每周工作在60小时以上,其中有接近25%平均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更有43.5%的受访医生表示自己平均每月在医院留宿8次左右。
即便是少有的休息时间,郭军也主要用在了研究课题与科研学习的充电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更何况休闲娱乐的活动。
今年1月下旬,患者张阿姨和家人为郭军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以表达感谢与敬意。郭军已经习以为常,这只是大家平时的临床工作被患者和家属认可的一种方式,激励医护人员更努力地为病患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与病患家属相处,郭军有一个原则,即一定沟通至对方听懂为止。以前的医生,只顾埋头开好处方,把病历写好,不用解释太多,但郭军认为,现在医生的专业素养好,更要学会表达,用通俗易懂的内容来描述专业医学问题,让病人和家属能听明白,才能共同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从业多年,不少同行转行去了医药公司、医学教育、律师等其他相关领域,郭军却自2002年起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攻读心血管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以来,一直在心内科临床科研工作的一线。
不管外界的变动如何,郭军坚信,自己对行业坚守的信心不会动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张雅婷
通讯员王雪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付怡,通讯员吕军萍、张毅涛报道:春节期间,随着返乡大军队伍变得庞大,承担着广州城市公交客流输送重任的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