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的艺术才合体

信息时报 2019-02-03 01:03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句口号,落到实处就是要指导身边与文化相关的一物一事。就说家里挂画吧,说复杂不复杂,但却也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如果选不好挂不好,不仅失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还可能完全适得其反。

当下除了收藏外,现在在家里热衷挂中国画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更多的人一般只是在书画市场购买,色彩靓丽,价钱也不贵,可谓“价廉物美”。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廉价的装饰品”。而有些人自以为免费索得一些所谓的“名家”作品就是艺术品,感觉就很有面子,或者很有艺术品味了。其实不然,多数“名家”作品与市场购买回来的并无两样,只是作者名字不同而已。所以,这与一个人的艺术欣赏能力有关。

《人民日报》曾刊发一篇题为《美育是一种刚需》的报道,文中开头说,在蕃茄田艺术国际儿童艺术展的现场,一位叫做曹诗坤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因此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马云曾经在一个关于教育的大数据分享会上说:在未来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美术,是孩子情商提高和完整人格形成的主要途径,更是一个人的造诣和人生高度的必备催化剂。学习艺术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动手画画又是儿童最乐意接受的一种形式,所以,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艺术虽然不能当饭吃,但经过艺术熏陶的孩子,他们看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他的眼里充满了色彩;他们将在艺术的世界里照样撑起一片天;他们的未来将拥有无限可能。

吴冠中先生曾说: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穿着美的衣服,有的人只是为了炫耀;而另一种人懂得这是一种自我约束,为了接近体面。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是整个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被艺术改变,心变得有容乃大,却只是温柔如水的容器。说挂画这件事情,挂的得体就是艺术品味,挂的不好最高的评价也就是附庸风雅,当然更有俗不可耐者。

那么,怎样才能挂上一幅优雅而又不失体面的作品呢?

说实话,也不是名家的作品才是艺术。固然名家有他的必然效应,作为收藏或者是可以的,但挂在家里主要还是要以提高品味为目的,而非身份的显摆,若如此则有如身穿一件价值昂贵而不合体的衣服。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邀请有创作能力的画家上家里来考察,请他喝杯茶,好好品味,考量所挂作品的内容、色调以及尺幅的大小,甚至装裱的形式等等诸多方面都要恰到好处,这才有高尚的艺术格调。当然除了你与艺术家有特别的交情,要不的话,该给的费用还是要给的。虽然艺术不是以价论处,但我可以肯定,随便开口找画家送给你的一般都不会是艺术精品,充其量也就是应酬之作,不要也罢。

真正的画家不是工匠,更不是商人,有时也不会去讲究。米芾所说的“书画不可论价,士人难以货取”就是画家们精神洁癖的信条,尤其是文人画家:古人还是讲究一些矜持与体面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过着宁静的生活,不关心世俗事务,只埋首于学问,他们以习字作画为业余爱好,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将书画送给朋友,除了偶有礼物和关照作回赠外,并不指望获得酬报。虽然士大夫们需要生活,但他们更注重“道”的追求,更在意一种“体面”,即所谓“悦诗书以求道,洒翰墨以怡情”。而往往能挂上一幅类似的作品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主人家的品味。

美学本与经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人生还是要有一些境界,没有境界没有格调的人生,它站不高、看不远。清代学者张潮说人生的境界有三种,他用“看月亮”来比喻:“窗内观月”、“庭中望月”和“台上玩月”。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的正是这种境界的提升,所以定制的艺术才合体。

新闻推荐

铁路迎来春运客流高峰这些车站进站候车有变化

新快报讯记者许力夫通讯员鲁玥曾小贤报道昨天,全国铁路迎来今年春运首次客流高峰,广铁集团昨天发送旅客183万人次。广铁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