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飞机维修公司附件业务中心刘明德团队打破欧美国家技术垄断 为飞机附件打上“中国维修”的烙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一台大型客机,由上百万个零部件组成。而航空器械附件的维修师,好比是飞机的贴心医生,每一个细微的故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刘明德,就是这样一位从业33年的飞机保养师、维护师。
成立于2016年的“GAMECO刘明德劳模(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位于广州白云区的老白云机场内。走进工作室内,墙面上整齐的各种专利奖状非常抢眼,刘明德带领他的团队不断突破创新,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截至2018年,共获得国家专利93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72项,并投入到实际生产应用中。
1985年,20岁的刘明德进入广州航修厂工作,作为一名机械员从此开始了30余年的民用航空器附件维修事业,如今已成为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附件业务中心总监、工程师。“刚入行的时候,没有任何检测设备,维修辅助测试手段都是空白,我们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靠的是不断学习。”刘明德回忆说道。当时,我国的飞机维修行业几乎没有可继承的经验,而且那个时代的信息又不发达,很多时候飞机零件损坏,只能按照厂家要求维修,甚至可能要把损坏部件返回国外修理,成本高、耗费时间长。
维修工作需要的是细心和谨慎,“比如飞机的燃调设备,好比起动机的心脏,若在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空停。”刘明德说,飞机上各种精细设备不能出现任何马虎,修好与否无参照标准,就将维修完毕的部件装上飞机测试,有问题再拆下来,反反复复……
熟练掌握维修技术后,刘明德就开始钻研如何延长附件使用期限,“把每次取得的突破作为原点,继续突破,不断给自己施压,让自己做到极致。”
年轻的工程师徐晓亭是刘明德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翻出了一叠图纸,其中一张是刘明德1997年亲手画的图纸。刘明德翻看着当年的图纸回忆,“这个装置按照测试要求要达到每秒两万的转速,平衡要求极高。如果高速旋转起来停不了的话,整个装置就废掉了,就这一个零部件,就要1万多美金,比黄金还贵。”徐晓亭说,德叔对我们是言传身教,我们平常装配的时候有一些不规范的动作,德叔都亲自纠正。
刘明德称,目前南航所有放行的附件,是拿到中国民用航空局、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欧洲航空安全局的标签数据,意味着修出的附件是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
目前,刘明德将主要精力放在打造航空器附件维修智能厂房上,这一厂房将落地花都区空港经济区。在这里,刘明德希望进一步“把人解放”,比如在零部件的搬运环节过去需要多名维修人员一起搬运,但在维修中心内部装上自动化的轨道后,以机械和智能运输的设备来替代过去人工从事的枯燥的重复性劳动。在未来的智能厂房中,各个环节都将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依照工业4.0理念,规划、设计、搭建一套自动高效的附件维修系统。
(深圳特区报广州1月31日电)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高镛舒通讯员粤农农轩报道1月29日,首次南方六省(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