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供电局班组工程师周哲荣获“广州好人”称号甘愿做一颗电网“螺丝钉”
广州供电局班组工程师周哲
电压再强,也强不过攻坚克难的意念;钢铁再硬,硬不过百折不挠的决心。这一切都源于对电网检修岗位的热爱。南方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一次设备检修专家周哲,用42年光阴,诠释了一名技术工人守护电网安全运行的近半个世纪坚守,并因此收获“广州好人”嘉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通讯员穗文明
扎根一线现场解决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才十来岁的周哲,跟随班组的师傅们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长达百多公里的输电线路木杆换水泥杆的工作,为后期输电线路的升级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广东省电力局中心修配厂担任电机修理工期间,他所在的团队曾创出了八天大修枫树坝电厂水轮发电机和六天大修乌石电厂火电#2机组的佳绩。
“既然我是技术工人,练好技术就是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随着广东电网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设备的不断涌现,这对现场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早已离开学校,周哲却从未间断过学习,除了工地上的技术学习,他还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发电厂与输变电技术”的中专课程。正是凭借着勤学苦练的积累,他在面对各种新设备时才不会无从下手。
“找老周!”只要有新站投运、设备大修,同事们想到的第一个人总是他,他成了大家心目中公认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广州供电局220kV多油断路器的全体改造、广东省第一台SF6断路器的更换调试、第一台原装进口断路器的安装调试、第一台220kV强迫油循环变压器现场改造为自然风冷、首台国产220kVGIS安装调试、首座500kV变电站验收、首个STATCOM安装调试……都是由他带领团队完成的。
承担这么多个首次,仅仅靠勇气蛮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做后盾。工作40年,广州供电局的变电站数量从当初的几十座发展到如今的三百多座,周哲用脚步丈量着广州市的每一寸土地,每次谈论起这些变电站,他总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变电站设备的型号厂家、投运日期、哪个部位最容易出故障。尽管每次验收工期紧迫、验收任务繁重,他不会为赶工期降低对技术上的要求。“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设备关系到电网安全、后续运维,关系到辖区客户的用电,我们既然做了设备检修工,就得对得起这个称谓。”
全年无休守护电网安全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壮大,广州也逐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这时候的广州电网已逐步成熟强大,在各类重大事件中所承担的保供电责任也与日俱增。周哲开始出现在重大事件保供电一线,“1997香港回归”“1999澳门回归”“2008北京奥运”“国庆六十大典”“2010广州亚运”……每一次的日夜坚守,都只为换来万家灯火、举国齐欢。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保供电任务中,连续7个月早出晚归、一天未休地坚守在亚运开、闭幕式的海心沙场馆。
2015年10月,在抗击台风“彩虹”的500kV广南站抢修复电中,在接到抢修任务后,周哲带领二所检修人员顶着肆虐的台风和暴雨,第一时间赶到了全站失压的广南站。在雨夜巡视设备、查看设备损伤程度,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多方的通力协作,只用了5个小时就将四回500千伏线路送电成功,创造了500kV复电的“广州速度”!
“电力供应什么时候都不能断!”周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上次休年假是什么时候——在接到抢修电话时总是第一时间跑回班组,收拾工具带领团队出发。
坚守现场发扬创客精神
除了设备大修,40多年来周哲始终坚持立足现场搞创新,凭借着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通过发明创新解决了多种设备和技术难题。2012年,周哲工作室成立,6年来,他带领骨干成员开展职工创新项目2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5项,项目成果获得全国电力职工创新奖1项,全国QC奖励4项。
“电网设备最多的零件就是螺丝钉,就跟技术工人一样,在自己的岗位做好一颗螺丝钉就够了。”弹指一挥,周哲已做了电网42年“螺丝钉”,这是一颗扎根现场、默默奉献的普通“螺丝钉”,也是一颗不断创新、即拧即用的万能“螺丝钉”。
新闻推荐
每天吃粤菜 养成“中国胃” 广州纽约“双城记”:走进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的广州故事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工作照。扫一扫,听哈利·赛亚丁讲述他的“广式生活”。继去年走进巴黎大皇宫后,广州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