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木筷店的老手艺人讲述筷子的意义: 锉一世筷箸 知千年甘苦

南方日报 2019-01-29 06:19

俗话说:过了小年就是年。这天开始,家家都要备年货、迎新年。1月28日10时,广州越秀区天成路已经热闹起来,顺着路上淡淡的檀香味探寻,记者来到一家质朴的木器店——世家筷子木器店。面积不大的店铺里陈列着各式的木雕和木制工艺品,店铺门外摆放着成捆的木筷。店主冼联广头发已花白,一边看着顾客坐在门口的木凳上挑选筷子,一边和他闲聊着。

这家店的前身“满记木雕家具”原本是家木雕店,是冼联广的爷爷在广州有名的濠畔街所开。当年,冼联广的爷爷觉得边角料扔了太可惜,拿来做了筷子,没想到因为做工精细,口碑在大街小巷传开了。到了上世纪50年代,冼联广的父亲把店铺搬到了天成路,并把店名改成“世家筷子木器店”。

“店名叫"世家",就是因为父亲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冼联广说。

坚持手工制造只想做小做精

如今已经年近古稀的冼联广是个老广州人,从8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木雕技艺。说起和父亲学习的经历,冼联广十分感慨:“那时候想法很简单,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把父亲的手艺学好,从来没想过改行做别的。”

他告诉记者,做好筷子的第一步就是“认木头”。冼联广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练就了一眼就能看出木头真假好坏的技能。

“这个技能就是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跑"出来的,海南黄花梨、印度小叶紫檀、老挝大红酸枝、泰国乌梅木,这四大名木是我店里最常用的,我一眼就能看出真假来。”冼联广露出自豪的表情,继续介绍道,除了辨别真假,选木头还要求“三不”——不能有斜纹(容易断)、不能有白皮(容易有蛀虫)、不能有烂的地方。除此之外,颜色、年轮和轻重等也是认木头时的考虑因素。

认准木头后,做筷子的第二步要把木头切开,用砂纸和手锉打磨去糙,磨好的筷子顶部呈方形;第三步是“打山顶”,用手锉在筷顶四边切磨削成山形,意思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削的时候用力一定要均匀,避免四边形状不一致;最后一步就是“磨圆”,用手锉把筷子的根部磨成圆柱形,与上半头的方形相呼应,意思就是“天圆地方”。

多年来,木筷的名声持续不断地吸引来一些投资商,希望冼联广能够扩大生产,但是都被拒绝了。“钱是赚不完的,我只要够生活就好。如果扩大了规模,就无法坚持手工制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冼联广说,“别人是做大做强,我是做小做精。”

做工之余,冼联广最喜欢的就是看书。他说,很多经典著作里面都有描写到筷子的细节,比如《啼笑因缘》里卖艺武师关寿峰会用“筷子功”夹到桌上飞来飞去的苍蝇,《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见识了金、银和乌梅制的筷子,大开眼界,都非常有趣。

潜心练好本领将工艺传下去

“筷子一直卖得不错,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想买新筷子,因为添了筷子代表家里的人多了,就是人丁兴旺的意思。”但是在冼联广心里,筷子的意义不止在于此。

“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到筷子中包含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很多诗歌、谚语和民间故事都有筷子的身影。筷子代表着中国人的勤劳、文明和智慧,每双笔挺的筷子都代表我们中国人"刻意求精、刻意求真"的精神。”他说着,从旁边的抽屉里翻出一首自己抄写的冯骥才的小诗: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这么多年,都是早上九点半开门,下午五点关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冼联广的女儿冼惠玲说。10年前,做美容行业的冼惠玲为了把这家店一直传承下去,开始专职学习木雕技艺,渐渐接手了店里的工作,“我希望她可以传承这门工艺,不要让这些木头雕出的作品变了味。”因为年龄大了,冼联广放手交给女儿去做,“封刀”有三四年了。

“我最信奉"打铁还须自身硬"这句话。”冼联广总是重复着,他觉得,不论是铁匠、木匠还是做其他工作的人,只要潜心把本领练好了,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这时候,又一个年轻人经过,在筷子摊前打量了一番,挑了两双小叶紫檀筷子,“我打算送给结婚的朋友,意思就是"好事成双"。”年轻人笑着说。冼惠玲招呼完顾客,又帮着父亲盛上了在店铺里刚做好的午餐,她说:“我不会豪言壮语,就想完成爷爷和父亲的心愿,一直坚持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王越莹

新闻推荐

越秀区今年将为5000户合条件长者免费装生命体征监测仪老人睡得好不好 家人实时能知道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在老人的起居间安装一个不需要接触身体的小设备,就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老人在起居室...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