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岩画意 融汇创新油画中
岩彩画,被觉醒者从文化历史长河之底挖出,就像在一块荒蛮之地进行填洼、除草、开垦一样,付出了惊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它代表着中国美术的又一次转变,意味着中国的色彩绘画再一次走向辉煌的一页。中山画家黄发策,便从这千年的敦煌岩彩画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运用到了西洋的油画中,创作出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的作品,并多次在全国获奖。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有着岩画一般成熟厚重的思想,却又不像岩石那样古板固执的年轻艺术家。
●着重追求“岩意”色彩沉稳又雅致
黄发策,低调而充满了活力。
他常说:“绘画的真实意义在于作者的本真,本真来源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同时对绘画语言要有坚定的追求并驾驭于绘画材料,让作品体现出纯粹的气质,流露出本真的思想个性。这才是好的作品。”
他说自己还真的做到了。翻开他一件件获奖作品,让人肃然起敬,并羡慕不已!早在2008年,他的《那房、那墙、那影》就获得了全国造型艺术新人展新人提名奖,黄发策的艺术能力开始凸显并得到认可。
随后几年,他即使工作很忙碌,但还是坚持创作,又相继有多幅作品在全国展览获奖与入选。2009年《对生活的另一种诠释》入选2009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1年《消逝的记忆》获“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2013年《荷意》入选“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7年《寻觅》入选“庆党的十九大召开——广东省美术作品展;2018年《等候》入选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并获入会资格。
黄发策的作品着重追求岩意,是最为本真的意识形态。而岩彩创作最为特别的无非是强调“岩意”的意境,保持矿物颜料的石色相互叠加的状态,感受材质的美感。黄发策追求的是,岩彩画色彩上沉稳雅致,形体上可以写实,绘制上要写意,并力求物象的自然性,才能体现一个艺术家的良好艺术修养。
●古道西风瘦马 绘画人风格自成
有人说,黄发策的画是真正的岩彩画,也有人说,黄发策的画,就是纯正的油画,只是多了更多独有的岩彩画元素。在前不久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上,黄发策获入会资格的作品《等候》就被定性为油画,富有创意的、融入了东西方元素、个性鲜明的油画!
“在我踏入艺术这条路时,对大西北的自然景观、人文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记得2004年4月,从广州出发,一路向西。在大西北停留过一段时间,站在嘉峪关的城楼上,四周的戈壁滩,耳边稳稳响起铁马长戈的奔腾穿越。”黄发策介绍,那时,远处依稀出现几匹“马儿”,这个景象一直存在脑海中。再后来,又继续向西到敦煌,汽车穿越戈壁滩,周围弥漫着空灵、寂静的空气,马儿又依稀出现在眼前。那时有关马的素材已在酝酿,期待思想开花。但是他一直未动笔创作这种题材,埋藏在心底下十多年的东西,直到2017年又一次远行大西北,有关“马”的思想被唤醒了。于是,创作了一系列有关马的作品,这幅《等候》就是近来创作第三幅有“马”的作品。
据介绍,这幅《等候》针对直观感受表现现实。主要想体现岩质材料的色彩美感,以肌理效果呈现出来。作品恰如其人,不张扬,说话的节奏不快,性情比较温顺,但又有一种静而开阔的视野,纵横挥洒中有控制,有分寸,有修为,透露着某一种向往和自由。
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肖伟这样评价黄发策的绘画作品:在构成、色彩领域寻求一种文化话语权的艺术意识形态,将材料赋予一种符号,做到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视觉体验。诠释着一种文化语境,创作的意识、感觉都是从生活中来,不是以旁观者的“第三者”介入作品,而是以融入者的身份,以饱满的意象抒情性的想象的特性,以达质与文、朴与华的性格行走在作品的叙事里。
纵观黄发策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有特定的思考和变现的意境,探索媒材与技巧的可行性与特殊性,特别强调个性与求实之间的辨证。在表现手法上寻求自我的语言体系,使技法与材料的运用不拘一格,绘制上随意自然,既有工笔的工整也有写意的韵味,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图式。
新闻推荐
新个税法开始实施,市税务局解读专项附加扣除方式 做好三点可轻松享受个税红利
对于广大纳税人而言,最关心的便是自己如何办理抵扣,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纳税人只要做好以下三点,就能轻松享受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