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心血管“绣花”微创尖端手术缩短康复期“贴心”呵护百姓健康
目前,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省内一般地级市三甲医院同行中,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最强、技术积淀最雄厚的心脏中心。这个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学科室,在心血管病领域位居省内第一方阵。
记者 范展颢 通讯员 林茹珠 刘姚
1 数字
微创介入:
手术如“绣花”,伤口易康复
心脑血管疾病在人群致死因素中一直占据首位。在一般市民的传统观念中,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术需要在胸部切开大口子,锯断肋骨,用扩张器打开胸腔,再对心脏“下手”。
这不仅意味着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还将伴随漫长的康复期,以及未知的并发症……
1988年成立的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直走在“贴心”医疗前沿。1994年,该科室已探索开展难度较高、如同“绣花”般精细的微创介入手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微创介入的关键词是“微创”——从皮肤插入导管仪器,创伤极小,易于康复;手术仪器直达患处,精准完成切除、消融、植入等操作,即可“撤离”。这对重症患者,以及老人、儿童等群体而言,是呵护其健康的前沿医疗技术。
71人: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现有员工71人。其中,医生24人,拥有高级职称14人,博士9人,硕士生导师5人,9人曾赴欧美深造。
第1个:
在心内科的牵头带动下,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为中山市第1个国家级胸痛中心。
目前,该院心内科拥有广东省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国家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130张: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拥有住院病床130张。其中,普通病床110张,冠心病重症监护(CCU)病床20张。
目前,该科室已建立由门诊、病房、心电功能室、心血管病实验室组成的完整系统,组建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电生理、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康复、心脏重症等亚专科团队。
10000人次: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整个团队,每年完成门诊量约10000人次。
5000人次:
住院人数每年约5000人次,平均住院时间为6.8天。
3000余台: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每年完成手术3000余台。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复杂心律失常、终末期心衰的介入治疗一直处于广东省先进水平。
目前,该院心内科每年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约2000例,其中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600例,慢性闭塞(CTO)200例以上。另外,电生理介入手术约1000例。
2 诊疗
专注探索“绣花”微创尖端手术
带动中山心血管疾病防治保持全省领先
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创新实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微创诊疗技术,在珠三角地区、广东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该科在珠三角率先建立了冠心病、电生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外周血管等介入治疗的系列特色诊疗技术;特别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叶克膜”)支持下的急危重症心脏病人诊断处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努力,巩固了中山市在全省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冠心病介入治疗:首创市内首个治疗绿色通道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恶化快。救治时机一旦被拖延,患者通常面临致死、致残的严重后果,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悲剧。
在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心内科医学专家张励庭、黄炫生的带领下,早在2001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中山市内建成首个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绿色通道系统,成功挽救大批危重病人。
近5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每年完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600例,慢性闭塞(CTO)手术约200台,培养出一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青年专家。
目前,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能独立完成所有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电生理检查及治疗:处置各类心律失常问题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一般为60—100次,被称为“安静心率”。
本应正常的心率,跳得过快、过慢、过乱,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三种问题。心律失常是诱发猝死等悲剧的重要因素。
要处置心律过快,通常做法是在胸部皮下植入ICD(埋藏式自动恢律除颤器),通过导管释放有效电能,刺激心脏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奏。
要处置心律过慢,常用做法是在皮下植入起搏器,刺激心脏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奏。
要处置心律过乱,做法往往是施行微创手术,消融病变部位,让心脏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奏。
早在1994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广东省内率先开展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经过20余年的积累,在心电生理专家董剑廷、邓志华、李飞的带领下,科室的心电生理诊疗能力发展迅速。
目前,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能完成常规快速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早、室速射频消融术。
同时,能够独立完成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如外科术后房速、特发性室速、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心外膜室早室速消融治疗。
在心脏植入装置方面,可实施单双腔起搏器植入术、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单双腔ICD(埋藏式自动恢律除颤器)植入术、多部位起搏等,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
其中,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恢复左右心室的同步起搏,可用于心衰治疗,是近年出现的治疗顽固性心脏衰竭的新方法。
叶克膜:治疗危重病人,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03年,在袁勇、冯力等医学专家的带领下,市人民医院在内地率先引入“叶克膜”(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俗称),为国内逾100家三甲医院提供ECMO培训。
记者获悉,叶克膜由人工循环、氧合装置两大系统组成。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可长时间提供体外心肺支持,相当于为危重病人安装一套人工心肺。病人的心脏功能、肺功能恢复后,叶克膜可撤除。
据介绍,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使用叶克膜治疗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重症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重症,探索出“国内最早开展,50分钟内随时启用,院内院外均可启用”的经验,并在国内率先提出“心血管急危重症病人叶克膜的上机和撤机标准”。
截至目前,该科利用叶克膜,成功抢救了80多名高危心脏病患者。
先天性心脏病:组建市内最完备儿童先心介入中心
记者获悉,早在2003年,在张励庭、刘卫其等医学专家的努力下,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在中山市率先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目前,中山市内最完备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已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组建。
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等类型。
儿童被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后,首先的治疗方法为何是微创介入手术?
据悉,与外科手术相比,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不需要开胸,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远期治疗效果好。这些因素将协助小患者尽快康复,早日回归正常人生活。
外周血管疾病: 微创手术避免开刀之苦
据介绍,自2003年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先后针对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等外周血管疾病,使用微创介入技术,实施血管扩张和支架植入,使大批患者免除了开刀做“大手术”的苦痛,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3 先进手术
紧跟医学最新发展步伐
以往顽固毛病,今朝顺利治疗
2017年至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紧跟国内外最新医学发展成果,率先在省内开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希氏束起搏手术、皮下植入心脏监测器等新技术及新项目,持续提升中山市的心血管疾病诊治能力。以往顽固的心血管病种,在新技术支持下获得了顺利治疗的机会。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
最小代价置换主动脉瓣膜
心脏内部有4个空腔。其中,上面两个空腔分别是“左心房”和“右心房”,下面两个空腔分别是“左心室”和“右心室”。
上面的心房与“主动脉”联通。两者之间的瓣膜一旦出现“关不上、打不开”的情况,血液不能如常单向流动,心脏就会出问题。
主动脉瓣狭窄(AS)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过去半个世纪,医生多采用开胸做“大手术”办法,置换人工心脏瓣膜。不过,“大手术”意味着高风险,长者未必能扛得住。
2017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实施首例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入微创手术(TAVR)。医生从患者胸部插入导管,以最小的伤口,在心脏内部完成人工瓣膜的置换,为该科室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史书写新的一页。
房颤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术:
预防心脏血栓诱发脑中风
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近期施行的新手术,名称都特别绕口,但对于顽固疾病的治疗有着针对性。
据介绍,心脏上部,心房两侧各有突出部位,形状如同耳朵,被称为“心耳”。
市民一旦患有心脏房颤问题,容易并发“心房血栓”,也就是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陷入的红细胞等物质形成“小血块”,积聚在心房内。
此时,心脏的左心耳特别容易形成“心房血栓”。如果这些“小血块”脱落并进入血管,进而闯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80%的几率将流入脑部,诱发脑梗塞,也就是中风。
对此,最新的手术治疗方法名叫“房颤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同样是微创手术。记者获悉,医生将导管引入心脏内部,给左心耳植入“小雨伞”,彻底堵住左心耳与心房之间的联系,进而杜绝心耳血栓脱落并进入心房和血管。
2017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首例“房颤经皮左心耳封堵治疗”,截至2018年12月合计完成4例。
希氏束起搏:
对抗心力衰竭,恢复心脏正常功能
心跳过慢的心律失常患者,通常植入起搏器后恢复心脏正常功能。“希氏束起搏”则是心脏起搏器领域的一项新技术。
记者获悉,“希氏束起搏”将一根电极植入心房和心室电流连接的中转站——希氏束上,从而以接近人体生理状态的方式,让两个心室同步跳动,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多类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希氏束起搏”是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2017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首例“希氏束起搏”微创植入手术。
植入式心脏监测器:
时刻关注心脏动态,确诊晕厥根本原因
晕厥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80%以上的无故晕厥,往往与心脏问题相关。然而,多数晕厥患者未能明确诊断,更谈不上接受有效治疗。
医学专家表示,“植入式心脏监测器”问世后,可通过皮下微创手术的方式,10分钟内植入该机器。这款机器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记录长达3年的心电图,上传问题数据,进而协助反复晕厥患者得到明确诊断,进而获得有效治疗。
2017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植入了中山市首枚皮下心电事件监测器。
4 专家介绍
袁勇
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医学博士,毕业于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
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及抢救,在国内首先提出“叶克膜”使用标准。
冯力
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
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30余年,尤其擅长高血压病查因及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临床冠心病介入治疗。
董剑廷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对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具有丰富临床诊疗经验,擅长起搏器植入手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等。
张励庭
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
熟悉冠心病、高血压、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从1995年起率先在中山开展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黄炫生
副主任、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主任、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
从事心血管专科20余年,每年完成介入手术300多例,擅长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
邓志华
医学硕士,2004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心血管内科专业。
从事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工作十余年,熟练掌握心血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处理,尤其是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
韩莹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硕士。
从事心血管专科20余年,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及抢救,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专长。
李飞
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后,主任医师。
从事心血管专科10余年,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刘卫其
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拥有10多年心血管临床经验。
尤其擅长先天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每年介入治疗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病例200余例。
张劲
200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10多年。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及危急重症的诊治,每年参与完成冠心病、外周血管介入诊治病例400例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益文波通讯员凌玮婷)28日,中山跨市公交迈出新步伐,继与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互通后,首条中山—广州的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