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吕文成”
今年,由中山著名剧作家缪文森主编的《粤乐宗师吕文成》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吕文成故乡后人向大师致敬的献礼。该书为人们了解吕文成生平事迹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补充。它还是一本可供乐人“弹唱”的书,收录了133首吕文成作品的简谱,是目前吕文成作品收集最为全面的一本。
本报记者 廖薇
编者按
今年是吕文成诞辰120周年,在他的出生地中山、乃至他生前联系密切的粤港澳地区,都有民乐爱好者举办纪念音乐会,以此怀念他们心中的大师。
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中,吕文成被称为粤乐的“一代宗师”。他一生创作了两百多首作品,《步步高》《平湖秋月》等经典旋律至今流传广泛。他演奏技艺超群,从中乐的多种乐器到西乐小提琴,均可信手拈来;他擅长自弹自唱,将二胡改造为高胡,并创造出独特的子喉唱腔。
“我们非常赞成青年的一辈多学习西洋音乐,因西乐有系统的教授方法;但希望他们记得自己是中华儿女,对中国各地方性的乐曲艺术多注意、多欣赏、多发掘其中优点,这是本人对国乐前途的一个期望。”
54年前的12月24日,时年66岁的吕文成写下这《几句衷心的话》。今天的民乐新生代谨记着大师的叮咛,以实际行动奏响着广东音乐的新乐章。
吕文成谈 国乐传承
“中国音乐本身有一种特征,就是旋律"纯朴",它单纯得像一位纯洁无邪的乡村小女孩的小心灵。它给欣赏者一种清丽和优美的感觉,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特征,我们应要保护它并把它传给下一代去。另一方面,我又赞成走和声的新创作路线。我存此心愿已有数年之久,为什么仍是裹足不前呢?这是有原因的。西洋音乐多注意配和音,如要懂得配和音,必定要对西洋音乐有深度的学识。目前,学习正宗古典西洋乐理的人士,多对中乐缺乏兴趣。因此,如从事这种新尝试,则必须精通中西音乐理论与演奏的人们共同努力,始有希望创作新声,既能保存中国的风格,又能收和声音乐的长处。”
——这是66岁的吕文成在1964年12年24日为“香港音乐歌唱晚会”《特刊》所撰写的《几句衷心的话》中的一段,是他生前难得一见的文艺理论写作,现收录为《粤乐宗师吕文成》一书的代序。
吕文成简介
吕文成(1898——1981年),广东中山人,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一代粤乐宗师。吕文成先生作为广东音乐的创始人之一,既是广东音乐著名作曲家、演奏家、革新家,也是广东曲艺、粤剧出色的演唱家,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大师。他毕生致力于广东音乐、粤曲艺术的介绍、传播、革新和发展,在广东音乐史上写下了可贵的篇章,留给人类一份珍贵的民间音乐遗产。1932年吕文成先生定居香港,长期从事粤乐、粤曲唱片灌录工作,数量多达270多张;其创作量亦惊人,他一生写过300首谱子,包括《平湖秋月》《步步高》《醒狮》等都是百听不厌、脍炙人口的佳作。吕文成先生本人更是擅长演唱粤曲的“子喉”,所唱的《潇湘琴怨》《燕子楼》《小青吊影》等曲,饮誉艺坛。
八旬老人
与时光赛跑
早在十多年前,缪文森便开始着手编著这本《粤乐宗师吕文成》。今人欲寻吕文成传记资料尚且不易,缪文森当年更如大海捞针,许多惊喜来自旅途中的偶遇。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便开始在广东省以外“自由行”,尽管当时手续繁琐,需要镇政府开具出差证明才能购船票和住宿,还要预先存好几个月的粮票将其换成全国通用的米票。
“我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到各地的旧书店、旧书摊上搜集有关孙中山、吕文成、阮玲玉、唐涤生以及戏曲类的资料。”
与吕文成徒弟、徒孙的一段交往也给缪文森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他担任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期间,他与广东曲艺界有着广泛的交流。“二胡王”吕文成有名入室弟子冯华, 深得老师真传,被后人称为“二胡王二世”。从事粤乐数十年的冯华有一位徒弟名唤欧阳俭,恰好是缪文森的好友。缪文森早年访港时常在欧阳家小住,由此听说了不少有关吕文成早年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细节。
光阴如梭,退休回到中山的缪文森眼见冯华已届耄耋之年,感到抢救吕文成研究资料的紧迫性。他将此提议向中山市文联反映。可惜两年后,冯华、欧阳俭相继离世。听闻吕文成长女吕红仍然在世,目前身居美国,缪文森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如果能够采访到她,通过她的回忆,关于吕文成的很多事情便能得到印证。”缪文森叹道,他托香港朋友多方打听她的联系方式,无奈至今未果。
恰逢今年是吕文成诞辰120周年,缪文森夙愿得偿,将几十年来中山文艺和文化界关于吕文成生平事迹的调查研究成果汇编成《粤乐宗师吕文成》一书,交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公司出版。该书最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其中收录了吕文成创作的133首粤乐名曲,可让音乐爱好者在演奏中与大师心灵交汇。这些作品是由缪文森几经艰辛,多方搜集整理得来。
“我没有用记谱软件,这些简谱都是我一个一个符号在电脑里敲出来的。”缪文森笑道。
吕文成与中山的缘分
吕文成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郊区(今天的中山市)南下村,三岁时便随父亲到上海定居,根据记载,成名后的他回过中山演出三次:第一次是1944年,在大庙下高升茶楼(新中国成立后改名钻石茶楼)。第二次是1947年秋,在淇园茶厅(后为石岐大中堂内的茗园酒家),最后一次是1951年夏天,在月圆茶厅(茗园酒家前身)和三乡戏院。
缪文森对吕文成怀有特殊的感情,不仅源自同乡之情,他曾亲眼目睹了吕文成第二次来中山演出的风采。
“那天晚上,我随母亲来到花红巷对面的大中堂口,就见一长条牌贴着彩色广告,上面写着:"四大天王……落力演出,从速购票,以免向隅"!”当日,吕文成带着女儿“天堂小鸟”吕红和星腔泰斗蒋翠云等同台献艺。十三岁的缪文森随母亲一同品着茶点,一同观看他们精彩的表演。吕文成以“子喉”演唱《貂蝉拜月》,和“四大天王”(吕文成与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组成)合奏了“特别快车”等精神音乐,还有那行云流水的木琴独奏,定格为缪文森终生难忘的回忆。
《粤乐宗师吕文成》一书也收录有吕文成的中山亲友、曾与吕文成同台的中山艺人的口述,他们口中的吕文成,勤奋——将所有空余时间用于练琴,谦和——他毫无明星架子,为演出效果,甘愿将就其他普通艺人。该书还披露了吕文成的家庭关系,包括他父亲经营龙凤礼饼铺,母亲郭氏乃竹秀园村人。他家姐弟三人,大姐吕顺大生有三男四女,其后人为吕文成在故乡的亲人。吕文成娶妻孙尼亚,育有大女儿吕红和养女吕小红等,尽管缺乏详情,但也填补了之前的信息空白。
据缪文森透露,于1935年受邀赴港参加英皇银禧大典并与吕文成有所交往的三乡“小雅山房”乐社遗留下来的部分乐器仍藏在中山市博物馆内。当年,吕文成跟着锣鼓柜游行了两天,还和多名音乐名家联名赠送给“小雅山房“一面锦旗,后又赠送大铜锣,还来信勉励乐友们不要丢疏技艺,要将技艺传承下去。
字里行间再现“吕文成精神”
“一·二八事变”后,吕文成因为躲避战乱移居香港,投身唱片业,度过了十年左右的安定生活,“精神音乐”就是随上海舞厅文化移居香港后应运而生,它以西洋乐器、爵士音乐演奏传统的广东音乐,强劲而鲜明的表演风格让听者闻之振奋,一扫以往舞厅盛行的靡靡之音。香港沦陷后,吕文成颠沛流离于香港、广州、澳门等地,以表演为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吕文成和同行经常演奏情感激烈的乐曲,也创作了许多抗日歌曲。他和朋友组成的广东音乐“四大天王”是在敌占城市“唯一以民间音乐激发群众爱国热情的乐队。”(黄锦培语)
“为什么是吕文成?”我们或许都会对他如何成为一代粤乐宗师产生好奇。阅读书中由缪文森撰写的《粤乐宗师生平漫记》《吕文成和钱广仁、新月唱片公司》,和黄锦培的《民族音乐家吕文成》等文章后,读者或能在字里行间感悟到何为“吕文成精神”。是他对国乐的执著追求和勤学苦练,是他对艺术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使他由一个出身草根的民间艺人,成长为创新广东音乐的承前启后者。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流行曲的重要推手。“粤语流行曲之父”周聪便自称深受吕文成的鼓励和影响。香港学者黄志华的《吕文成与粤曲、粤语流行曲》一书也认为吕文成是“粤语流行曲的拓荒者”,从该作者考证中可见,吕文成女儿吕红演唱了周聪作词的诸多作品,而一大部分和声唱片公司的粤语流行曲作曲者为吕文成。
《粤乐宗师吕文成》书中还收录有吕文成的三张手稿复印件以及五张老照片。在1973年新华社李冲与吕文成率团返穗演出时,有一张他与广东戏曲界人士的合影(吕文成在前排左一)。1981年,吕文成以83岁高龄在香港去世。
缪文森称,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成立广东民间音乐团,58岁的吕文成曾萌生回广州工作的想法,可因欠唱片公司债务而无法动身。“当时他为香港唱片公司工作无固定工资,而以灌录唱片多少定收入,要用钱时需先向公司赊账。他不擅长理财,以至有"懵成"一说。”
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吕文成无疑是一座丰碑,性格上的弱点并无损他的光辉。今年84岁高龄的缪文森至今笔耕不辍,他计划以文学笔法书写一部有关吕文成的历史小说,展现大师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希望能尽力找到吕文成的后人,聆听他们讲述更多“生活中的吕文成”。
新闻推荐
中山-广州首条跨市公交线开启两地市民工作生活“双城模式” 公交开通10余天送客逾万人次
中广首条跨市公交中980本报记者文波摄本报讯(记者何淼通讯员凌玮婷)1月9日早上7时,家住三角镇高速路口附近的杨红杰在高...